存檔 | 收藏
點閱數:1,323
[OPENBOOK] [為什麼投資就是不理性?] - Preview Sharing (1)
   francishsu (法西斯)

版主
文章 2732
用戶失蹤天數 1008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新北市 淡水區 來自 淡水灣岸
發表於 2008-11-13 01:37 PM 
〔因為版主對於投資理財感興趣故在此分享新書〕

 
推薦者的話
作者自序∕經濟是大眾的知識
第一章  經濟大躍進
第二章  民俗經濟學與市場
第三章  此刻,我們需要亞當.斯密
第四章  貓熊拇指是個好發明
第五章  不套牢投資心理學
第六章  不理性投資的高潮經驗
第七章  道德計算與感動人的訣竅
第八章  幸福值多少錢?
第九章  交易的心理分析
第十章  有規則才有自由交易
第十一章  商場不需無間道
第十二章  經過引導的自由選擇
結語  市場以後會怎麼想?
 
  為什麼—
  99%的股市大師不如一支指數型共同基金。
  理財能力是遺傳的,有些人天生就是會投資。
  創造路徑依賴的企業就能賺大錢。
  我們對性伴侶的感覺,不是衝動,而是經過計算。
  全美首屈一指的心理學家,為你揭曉答案。
  經濟行為的心理分析從此由推理變成科學實證,知道這些行為的原因,你就能當個聰明的投資人、行銷人、經濟人,或者,(不吃虧的)好人。

  我們有這些行為,但是不知道原因︰
  .越是跌價的股票我們越捨不得賣掉。
  .賺了幾個波段之後,不買一支風險偏高的股票,我們會很難過。
  .我總是能看出某支股票的漲跌模式,但是和別人眼裡的模式卻不一樣。
  .我總是把一百塊買來的東西,硬說值一百三。
  .我們會根據銷售排名來選購商品,而不根據產品的品質。
  .如果談判破局雙方都會空手而回,但我們寧可兩敗俱傷。
  .我們其實不喜歡琳琅滿目的商品,只喜歡在幾個選項當中選擇。
  .我們比較重視商品,比較不重視貨幣,導致我們亂花錢。
  .我們選擇合作和生意夥伴時,那種愉悅感和性衝動一樣。

  本書隨處可見最有娛樂性的實驗結果,以及讓人驚訝的科學發現,我們清清楚楚看見︰交易帶來的喜怒哀樂在大腦的什麼地方發生。薛默對我們的經濟行為做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度探討,詳細說明人類是什麼樣子的消費者與貿易者。薛默彙整了最新的心理學與生物學、行為經濟學研究成果,以輕鬆的筆觸讓我們得以了解︰
  .我們對錢和商業決策的想法一定是情緒性的,而企業或對手會如何利用這種不理性,
  .生物因素致使有些人永遠學不會規劃未來,有錢就花,
  .基因不一樣會導致人特別愛冒險,有些人天生具有理財能力,
  .進化的結果促使我們做生意,並以此作為陌生群體之間建立互信的最好方式,
  .你以為中樂透大獎會從此開心一輩子,其實你的快樂大概只持續半年,原因何在?
  .核磁共振攝影顯示,捐錢得到的快樂就像賺到錢一樣。
  作者認為,資本主義市場就跟達爾文學說下的生物一樣,會「想要」得到更好的繁衍與生存機會,因此會進化出最能滿足我們需求的經濟機制。他從人類進化的根源來探索我們的經濟行為,敘述科學家如何用核磁共振顯影,在我們的大腦中發現討價還價、衝動性購買與企業建立互信等決策過程的奧秘。

  匯集了最頂尖心理學家的最新實證結果,本書探討一切經濟行為內心真正看法,使人類的經濟生活變成科學,揭開人類種種經濟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想成為更理性的投資人、消費者、經濟人、或是快樂(而且不吃虧)的好人,本書都能讓你深受啟發。

作者簡介
薛默(Michael Shermer)
  獲培普丹大學心理學學士、富勒頓加州州立大學實驗心理學碩士、克雷蒙研究大學科學史博士學位。曾經在西方學院、洛杉磯加州州立大學與葛倫戴爾學院教過心理學、進化論與科學史。

  他著作豐富,寫過九本書,包括暢銷書《為什麼大家相信怪事》(Why People Believe Weird Things)和《善與惡的科學》(Science of Good and Evil)。他目前擔任克雷蒙研究大學(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客座教授,也是《科學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專欄作家、《懷疑論者雜誌》發行人以及國際懷疑論者協會創辦人兼理事長。他也是加州理工學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懷疑系列知名科學演講主持人,13小時的家庭電視頻道(Family Channel)《探索未知世界》系列節目的共同主持人兼製作人。已故的古德(Stephen Jay Gould)談到薛默時,曾經寫道,「他以美國主要懷疑組織領導人、強而有力的活躍分子與作家的身分,運用把理性發揮為實際運作的方式,為公眾服務,是美國公眾生活中的重要人物。」
他現居美國南加州。
 
推薦序
理解市場最好的觀點
作者莊凱?醫師為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發展碩士、陽明大學醫學士。
曾任台北慈濟醫院身心科主任,現任Dr. Soul心靈醫生心理診所院長。
《經理人》月刊專欄作家。


  您可知道在這整個地球的表面上,最強大的創造力量是什麼?看看我們四週許許多多的生物是那麼精密而靈巧:各種高聳的樹木、漂亮的花朵、以及形形色色的動物,包括人類複雜的大腦、昆蟲嚴謹的社會組織,都是大自然演化的成果。的確,我們可以說進化是地球表面上最大的創造力。這一切生物的系統,都是進化的傑作。
 
  進化的創造力是從哪?來呢?達爾文的「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只是進化力量中間很小的一環。近年來生態學的發展,才讓我們看清,進化最大的力量是來自於生態界中各種複雜的生物相互依存的關係,讓整個生態系中所有的生物一起演化。動物與植物與環境之間互相影響,越來越多樣化、也越來越複雜化。
 
  如果沒有蝴蝶採食花蜜,又何必要有鮮豔的花朵?花朵越是鮮豔,就越能吸引蝴蝶覓食,也就越能夠傳授花粉,製造下一代。同時,蝴蝶越是艷麗,看起來就越像花朵,讓敵人難以發覺,讓蝴蝶得以在花朵保護色中存活下來。花朵與蝴蝶互相影響,邁向雙贏,雙方都越來越漂亮、顏色越來越美麗,這都是生態智慧的成果。

  商業經濟的市場也是一樣,所有進步的動力都在市場的相互依存互相影響的關係中誕生的。微軟與英特爾相互依賴、相互刺激,也同時以十倍速進步。寬頻網路與視訊傳輸,也是互相依存而發展。沒有寬頻網路,視訊難以傳輸;沒有視訊傳輸的需要,較大的頻寬也沒有多少市場。兩者同時並進,才能刺激消費者追求更大頻寬,市場才能進展。再怎麼偉大的創意發明產品,如果只是孤鳥,沒有市場生態的支援,終究免不了提早結束生命。小小的創意,如果正是市場所需要所依賴的,像是入口網站或是搜尋引擎,也可以帶來無限的利潤。

  近百年來幾次慘烈的教訓讓人們了解到,如果一味追求創新進步,沒有注意到生態系統相互依存的關係,人類可能會破壞整個地球。生態的工程,如果善加利用系統中微妙的機制,很小的力量也可以經由蝴蝶效應帶來極大的改變。同樣的,在現代的經濟市場中,如果我們無法配合市場相互影響的智慧,終將會被市場所吞噬,難以存活。但是如果善用市場相互影響的槓桿,小投資也可以變成大獲利。

  市場有如一個生態體系,有他自己的智慧與變化脈絡。進化的觀點是理解一個生態體系最好的方法,我們也可以運用這種進化理論的思維,觀察整個經濟市場的變化,讓我們對於市場變化建立全面而整體的理解,對於未來的動向產生透徹的洞見。

  對於所有想要了解市場經濟生態的人來說,這本《為什麼投資總是不理性?》便是這麼一本獨特、也是不容錯過的好書。


人一輩子絕不會後悔做了什麼事,但一定會後悔沒去做什麼事! 
   francishsu (法西斯)

版主
文章 2732
用戶失蹤天數 1008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新北市 淡水區 來自 淡水灣岸
發表於 2008-11-13 01:38 PM 
作者序
 
經濟是大眾的知識
 
  《新約聖經.瑪竇福音》記述了一段塔冷通(talent,古希臘羅馬的貨幣單位,一塔冷通相當於十萬銀幣)的寓言,福音的作者回憶耶穌說:「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他就充足有餘;凡是沒有的,就算他有甚麼也要拿去。」

  光從字面上看,這實在不像是宣稱「謙卑人必承受地土」的先知會說的道理,但耶穌要表達的是:適當的金錢投資能產生更大的財富。得到五塔冷通的僕人把錢拿去投資,最後還給主人十塔冷通;得到兩塔冷通的僕人也投資了這些錢,還給主人四塔冷通;但得到一塔冷通的僕人把錢埋在土裡,最後只還給主人一塔冷通,主人於是命令這個不願承受風險的僕人,把一塔冷通交給拿五塔冷通投資獲利加倍的僕人。賺最多的人,會得到更多報酬,也就是說,富者愈富。

  耶穌的用意,當然不只是講個投資的經濟寓言,我引用作為本書(mind of the market)的引言。事實上,一九六○年代,社會學家莫頓(Robert K. Merton)是最先引用這個寓言的,他當時作了一個研究,調查市場大眾如何認定科學新構想是如何發現的、應該歸功給誰。他發覺,著名科學家純粹因為擁有崇高名聲的關係,獲得的讚譽超過應得的程度;然而,比較年輕的同事和研究生做了大部分的工作,卻沒沒無名。他指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francishsu (法西斯)

版主
文章 2732
用戶失蹤天數 1008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新北市 淡水區 來自 淡水灣岸
發表於 2008-11-13 01:39 PM 
瑪竇效應︰市場想的是富者愈富
  莫頓於是想到《聖經》中的這個故事,把這種好的愈好、壞的愈壞的現象叫做瑪竇效應(Matthew Effect),行銷專家習慣稱之為累積優勢,在經濟環境中,我稱之為暢銷效應。

  一件商品一旦在銷售上搶到頭彩,等於向消費者發出「大家想要這個商品,那麼這個東西一定很棒」的訊息,於是大家也想擁有,進而引導更多人購買這樣商品,告訴更多消費者一定要買,於是這種產品就能夠登上暢銷排行榜。

  生意人都知道這種效應,例如作家和出版商都卯足勁,想讓他們的書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一旦進榜,書店就會把你的書移到「暢銷書」書架上,還把書堆在書店門口,向走進書店想買書的人發出「這本書一定是好書」的訊息,因而刺激了銷售量;而銷售量又會回報給把書列入排行榜的《紐約時報》書評編輯,把書的排名提高,釋出更多的訊息,讓書店負責採購進貨的人訂購更多本書,這樣又鞏固了書在排行榜中的名次和停留時間,讓銷售量持續成長,如此反覆的循環不停,於是富有的作家會變得更富有。

  根據其他消費者所做排名偏好做出的抉擇,常常蓋過根據產品品質所做的選擇。

  市場根據排名、評等和暢銷書名單運作時,好像集合有機體(collective organism,)一樣,依照自己的意願在運作。依照生物學的定義,有機體就是活在系統中的個體,亦即「市場」這個集合有機體具有本身的生活、意志、目標和意義(幾十萬讀者在看某一本書),與其中個別成員的生活、意志、目標和意義有區別的(最暢銷的書只是個人閱讀書籍中的其中一本)。事實上,暢銷書、流行歌不但是本書中說明心理影響市場的眾多例子之一,而且也說明市場似乎擁有自己的心智。


 
   francishsu (法西斯)

版主
文章 2732
用戶失蹤天數 1008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新北市 淡水區 來自 淡水灣岸
發表於 2008-11-13 01:40 PM 
銀行家的矛盾︰窮人如何變富
 
  想像你是可貸資金有限的銀行家,如果貸款給信用很差的人,就是從事豪賭,因為他們的貸款會違約,害你倒閉。矛盾就此展開:最需要資金的人信用最差,因此拿不到貸款,最不需要資金的人信用最好,因此富者愈富的情形再度出現。進化心理學家杜比(John Tooby)和柯斯麥(Leda Cosmides)稱這種情形叫做「銀行家的矛盾」,他們把這種矛盾應用在更深一層的進化問題上:我們應該向誰伸出友誼之手?他們認為,銀行家矛盾類似「人類遠祖面對的嚴重問題︰適應生存環境。人類的遠祖身為狩獵者,最迫切需要協助時,卻由於己身所從事活動所造成的嚴重『信用風險』,因此比較不能吸引可能的協助。」

  生活就是一個經濟行為體系,如果我們把可以提供給別人的協助當成資源(包括友誼、尤其是友誼),根據銀行家矛盾的概念,我們必須做出困難的抉擇,評估我們所遇到的人有多少信用風險。以進化理論的觀點講,我們心理必須克服的是「利他行為」:為什麼我要為了別人的基因,犧牲自己的基因?用更實際的話來說,利他行為是減少自己繁殖成功的機會、同時提高別人繁殖成功機會的行為。

  我們在表現出利他傾向時,也會做出選擇。我們的資源有限,不能幫助每一個人,因此我們必須評估信用風險,援助那些信用比別人好的人。這裡再度出現銀行家矛盾:最需要協助的人最不可能得到協助,因此,富者愈富的情形再度出現。
 
 但是進化在選擇適應方式時,會依據銀行家矛盾的兩難,選擇下列行為
 
(一)促使團體中的同伴承認我們的可信度和可靠度,
(二)培養可信度和可靠度,因為同伴最希望我們擁有這些特性,
(三)參與「承認」與「強化」這種親社會特質的社交活動,
(四)避免導致不受信任、進而帶來惡名的社交活動,
(五)注意別人值得信賴的類似特質,
(六)發展分辨真朋友和酒肉朋友的能力。
 
因此,銀行家矛盾會引導我們,進化出一種心理,就是:「不管原因為何,如果你對別人具有罕見的價值,或是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那麼你碰到艱困時,能否繼續生存,對這個人就是重大利益,因此,你的生存對他們有利。而他們幫助你生存,又會使他們變成對你極有價值。你對他們有利的事實表示……他們對你也有利。」透過這樣的加強,藉著友誼基礎的進化,窮人會變得富有。


 
   francishsu (法西斯)

版主
文章 2732
用戶失蹤天數 1008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新北市 淡水區 來自 淡水灣岸
發表於 2008-11-13 01:43 PM 
為避免一次內容太多難以消化,
Part 2 明天再貼囉,
(當然您可以選擇今天一次就把它看完)
 
祝大家 Happy Open_Book!


 




加入贊助商  |  免責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