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忘懷的快感 - Gigabyte i-RAM
2005-10-28 02:56 由
Ryan Lai
發表
技嘉i-RAM是一種採用記憶體模組當作磁碟機使用的介面卡, PCI卡的型態, 不過資料傳輸是用SATA, 具有高頻寬的優勢, 而且沒有硬碟機的機械結構先天的速度不足, 記憶體當做磁碟機來用有著壓到性效能優勢, 這令我與許多注重效能的玩家朋友們注目, 終於獲得i-RAM後, 就以最基本的安裝作業系統來玩玩它。
在主角i-RAM登場前, 我先試試看配角技嘉銀翼機, 可惜的是機器出廠只配了512MB DDR RAM, 對於Windows XP來說有些少, 就先從自己的桌機拆下1GB RAM來加大記憶體。銀翼機採用AMD Athlon 64x2雙核心處理器3800+, 目前配置160GB的SATA硬碟機與Windows XP Home Edition作業系統, 主機板為nVidia nForce4晶片組, 對我來說是近幾年來第一次玩到AMD系統, 不過都是跑Windows, 所以沒有什麼困難。

機殼空間蠻大的, 沒有什麼阻礙就把記憶體增設好。

開機, 散熱風扇還有燈光啊...

連前面板都這麼搖擺, 還打出"GIGABYTE"字樣, 不過這機殼的質感不如我預期, 沒有全鋁製是可惜之處。

雖然稍後就要格式化掉硬碟機, 還是把作業環境修改一下, Windows 2000界面我比較喜歡用, Luna介面真是個雞肋。

下載並安裝3Dmark 2005, 看看SLI的能耐。

不過這兩張GeForce 6600LE並沒有我想像中的強, 但也比我自己的5900XT好多了, 我使用ACD 20吋最佳解析度1680x1050去跑測試, 蠻慘的FPS只有7~11張間, 宛如看著幻燈片跑完測試, 得分是2048分。

主角i-RAM登場囉, 配件就一條SATA連接線, 光碟是nForce晶片組的驅動程式而已。

板上的鋰電池有1700mAh, 用來關機時供給記憶體電源。

我準備了四支1GB DDR RAM, 而i-RAM上限就是4GB。

把記憶體插好, 斜躺的配置節省空間。

把附屬的SATA連接線接好, L型接頭用在i-RAM這邊。

把i-RAM插在PCI插槽, 銀翼機已經沒多餘的擴充空間了。

開機! 先進入BIOS, 查看磁碟機連接狀態, 果然i-RAM顯示出來囉。
將Windows XP光碟放好, 由光碟機開機, 安裝作業系統到i-RAM, 在設定的格式化磁碟畫面, 我將i-RAM設為NTFS, 其實FAT32會更快些, 不過對於i-RAM來說應該差異可以忽略了, 主要是跟之前的系統可以比較一下。格式化速度很快, 開始複製安裝檔到i-RAM與完成, 時間只花了4分鐘。安裝程式自己重開機後, 進入Windows XP圖形介面的安裝階段, 不過螢幕上還是顯示需要39分鐘...然而到完成安裝與再重新開機, 只花了8分鐘。接下來就比較耗時間, 安裝驅動程式與Windows XP的更新檔, 我也一邊注意i-RAM的剩餘空間, 我只有少少的4GB"磁碟空間"可用, 大致完成驅動程式安裝後, 砍了Windows的說明文件, 驅動程式快取檔後, 只剩1GB, 接著更新到Service Pack 2, 安裝期間也是快速, 一下就完成系統更新, 當然開機速度也是飛快, 不過這時i-RAM只剩三百多MB。

所以Steam或是其他應用程式就得裝在磁碟機上囉, 等STEAM把CounterStrike: Source與Day Of Defeat: Source裝完...還得一個小時。
在等待期間, 先把安裝Windows的情況與朋友們報告, 其實i-RAM只用在裝作業系統很浪費, 只有開機快的好處而已, 用在當虛擬記憶體或是放快取檔是最好的用法, 當然主機的記憶體能夠越大越好, 再來才是用i-RAM當RAM Disk...一直care剩餘空間蠻痛苦的, 要替Windows瘦身, 如果你經費充足, 機器也裝得下兩張i-RAM, 而且有8隻1GB RAM, 又正好SATA有RAID 0, 把兩張i-RAM做成8GB的磁碟機, 速度又更進一步了, 不過這得花上快三萬餘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