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檔 | 收藏
點閱數:7,964
[哈拉] [轉貼]空燃比
   scsi (勇伯)

Focus 2.0
文章 4319
用戶失蹤天數 1277
點數 23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新北市 板橋區 來自 K-CLUB
發表於 2006-2-14 12:35 AM 
原始連結 http://bbs.auto-online.com.tw/in ... w_tips&post=190

轉貼自一般區討論,auto-online編輯----Vicent開講...

14.7是理論上的空燃比,是化學公式計算出來的,但實際上噴入汽缸中的燃油不可能完全汽化,燃燒室中的燃氣也不可能完全燃燒,所以實測最高效能空燃比約在13左右,因引擎不同而異。因為牽扯到HC和CO污染、排溫、油耗、轉速、節氣門角度、汽缸形式、點火、正時...等問題。

其實稀薄燃燒空燃比會大於14.7,HONDA i-VTEC引擎為何省油,就是利用稀薄燃燒技術。以前的引擎多半是鑄鐵、SOHC單凸輪軸、單缸雙氣門設計,火星塞還是斜裝側邊的,點火位置不在中央,進排氣效能也不是很優,燃燒效率並不是很好,不能承受高變化的空燃比,需要控制在14.7或再濃一些比較容易燃燒,馬力也比較好,引擎溫度也不會太高(鑄鐵引擎雖然耐用卻不利於散熱,所以常使用小缸徑、長衝程設計避免活塞散熱不良)。基本上這類引擎稀薄燃燒很危險的,畢竟燃油具有汽化吸熱的功效,能降低排溫,在高節氣門角度時(大油門)及高轉速下,原廠都會設計成濃油燃燒,甚至會大於空燃比11,尾管噴黑煙是正常的(總比噴藍、白煙好)。

但好死不死,這些引擎多半都是搭配化油器,那是一種空燃比控制較不精確的玩意,引擎供油要考慮怠速、開冷氣、開大燈、第二風扇運轉等增加運轉負荷時機,還有加速超車、定速巡航、收油減速、高中低各種轉速對應等等複雜的問題,調不好輕則引擎抖動、熄火、沒力,重則燒壞墊片、縮缸。機械、白努力原理的化油器如何對應這麼多複雜的問題。更嚴重的是「高山症」及進氣溫度。室外氣壓高、溫度低,含氧量就大,引擎馬力就好。反之在潮濕、高溫、高海拔低氣壓等條件下含氧量低,引擎相對沒力,畢竟化油器只能對應空氣容積,它缺乏電子噴射引擎的「含氧感知器」,老車上高山沒力是老一輩駕駛都明白的「定律」,什麼拆空氣濾芯、套絲襪等招數都來了。14.7是絕對正確的空燃比嗎?當然不!


而現在的引擎空燃比調整就犀利多了,缸內直噴引擎稀薄燃燒可

以高達1:20!WHY?因為特殊的弧形活塞面設計,可以讓進氣產

生渦流,在活塞上行程接近頂點時注入高壓燃油,可在火星塞附

近形成一團燃油霧狀雲,「局部」空燃比絕對夠高可以燃燒,省

油功效非一般多點噴射引擎能及。但此技術也有罩門,高壓汽油

泵及霧化噴嘴成本高,如此誇張的稀薄燃燒也會使CO污染遽增,

必須使用價格昂貴的CO附著型觸媒轉化器,如此一來缸內直噴技

術原本想使用在經濟型小車成本將遽增。此外,高壓噴出的燃油

部分是在液體微粒狀態下燃燒,會產生碳粒,和柴油車一樣會噴

黑煙!嘿嘿,在環保法規限制下,缸內直噴技術還需要再次突破

。接著談談一般的噴射引擎。


一般引擎的燃燒效率可依照效能、HC污染、CO污染製作成表格,這是用儀器測試出來的,但此效能只是對應引擎一般中低轉速而已,如果要搾出最大動力就必須使用可程式引擎電腦、架空燃比器、上馬力測試機設定。一般引擎在高轉速運作下,空燃比11~12.5左右會有比較好的動力表現(到底是多少最好沒有絕對值,因引擎材質、設計、測試環境、汽油種類不同都會改變),為何不是一般轉速時的13?也不是理論值14.7?因為高轉速、大節氣門角度下引擎溫度絕對很高,靠水套、機油散熱是不夠的,汽油在此將發揮「恆溫」的功效,讓排氣溫度穩定,所以進入引擎室中的部分汽油並沒有發揮燃燒功用,而是幫助散熱,此時當然耗油囉。那改可程式引擎電腦能省油的說法不都是騙人?因為高轉速下要求取動力,供油濃度本來就比14.7的理論值更濃,電腦調成「尬掐」模式下如何省油?

其實許多人可能不瞭解:原廠設定中、高轉速高負荷狀況下,供油濃度會達到空燃比11~10的境界!為何這麼濃?因為我們開的車都是市售版而非競技版,沒有賽車用的大型水箱、大型風扇、低溫水龜、水箱集風罩、機油冷卻、高效能水泵、高壓水箱蓋、鍛造活塞、液體鈉冷卻氣門、WPC處理、特殊鑄造技術...,市售車散熱效能僅考慮到中轉速以下常態使用範圍,成本才會低,高轉速都被視為「突髮狀況」應變使用,散熱必須靠濃油氣才能平衡,反正一般駕駛人罕見使用5000rpm定速巡航者,不但耗油、引擎短命、駕駛人也會耳鳴!

所以使用可程式電腦「理論」上可以達到省油功效,但實際上...

除非您的右腳很安分,不然在車車比較會跑之後,通常都是在路

上到處飆來飆去,安分、不疾不徐開車者會去改可程式引擎電腦

?所以說:會省油是在「特定」條件下,非絕對!

一般來講:高轉速下排氣溫度要比一般狀態略高才有好的動力效

能,因為燃油氣在高溫下汽化更完全、燃燒迅速、爆發力強,所以在引擎可以承受的範圍內,賽車手都儘量將排溫提高求取動力,不過很傷引擎,引擎體質好壞由此可以看出,一般市售車為了降低成本也避免設計競技取向引擎,只有標榜「性能」取向的特殊份子會下功夫去紮根。但排氣溫度過高為何會減損馬力?其一是大家都知道的爆震,光是積碳問題就容易產生爆震,爆震就是壓縮行程中接近上死點,因引擎室溫度過高,燃油氣在非火星塞點火區域自行燃燒,產生另一股爆炸,這將和火星塞點火所產生的爆發渦流相撞,在燃燒室產生亂流降低動力,嚴重還會傷及引擎機件。

排溫過高的影響還有汽缸壓力問題。引擎考量設計結構、熱脹冷縮問題,所以活塞及汽缸在常溫下都不是真圓,氣密程度並非最佳狀態,一旦到達工作溫度後氣密性才會是最佳狀態,想當然,溫度過高後氣密性又開始下降。那...排溫多少才有最佳效能?恐怕又是要上馬力測試機才能分曉。

供油濃除了耗油還有什麼缺點?答案是HC污染。未燃燒完全的汽

油會污染空氣,三元轉化觸媒能解決此問題,但總有個限度,不

可能完全處理乾淨,而且未達工作溫度前觸媒是不起作用的,所

以大排氣量的車子因污染較嚴重,所以常見到快熱式觸媒、大型

雙觸媒、雙含氧感知器、排氣管二次進氣系統...,BENZ的兩近一

出單缸三氣門設計也是為了迅速提高排溫。可見得排污控制是引

擎設計一大課題,性能絕非唯一,其它還有油耗、重心、體積、

成本、剛性、維修、震動、噪音、重量、扭力分配...。

那...,稀薄燃燒是用在什麼時候?答案當然是:省油的時候!絕

對不是高轉速及高節氣門角度(高負荷)的時候,如果您還問為

什麼,那就要請您將前面的文章再看一遍。稀薄燃燒的優點就是

省油,缺點呢?相當多!包括燃油氣不容易燃燒,影響汽缸的爆

發效率、扭力差、引擎室溫度高、高溫會造成燃油氣中未參與氧

化的氧氣與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氮氣結合產生NOx,此乃製造酸雨的

元兇,一般的三元轉化觸媒雖然可以處理NOx、HC、CO,但仍有效能極限以及三種污染物質「均衡」限制,如果瞬間要處理過多的NOx當然要增加觸媒的面積和長度,並增加NOx吸附型觸媒。

一般國產市售車的觸媒原廠售價就要兩萬之譜,如果增加體積和昂貴的特殊觸媒,整支排氣管的售價恐怕會增加到六萬以上!外加重量高、體積大、排氣阻力大造成中高轉速動力差、需要的吊環多、日後保修成本高。高溫也考驗著引擎的耐用度及散熱性,而且在引擎低負荷下就讓排溫上升,那駕駛者瞬間加速超車,豈不是「慢也高溫、快也高溫」,引擎終無喘息、降溫的機會。幸好近來鋁合金引擎技術發達,散熱快、剛性也有改善,所以一堆引擎紛紛採用低負荷稀薄燃燒,省油性確實理想,但如何克服污染問題?

答案關鍵在於EGR系統!這是一個廢氣再利用設計,將排氣管中燃

燒過的部分廢氣導入燃燒室中與「新鮮」的燃油氣混合一起燃燒

,這聽起來似乎唐突,燃燒過的廢氣這麼熱、這麼髒,為何還要

再利用?主因就是:燃燒過的廢氣含氧量低。之前說過稀薄燃燒

會有NOx的產生就是因為燃油氣中氧過多(氮氣過多??不論空燃

比如何,氮氣都是「過多」的)、汽油過少、溫度過高,如果能

降低燃油氣中的氧含量就能控制NOx的污染,所以低含氧量的廢氣

就是「法寶」。

許多1.8以上的車型都有EGR閥門,以前都是用機械控制,現在先

進設計都是用電子控制,能精確控制混合比例,畢竟混入過多的

廢氣讓含氧量過低,反而會減少爆發力、增加CO污染。HONDA 新

一代i-VTEC引擎厲害之處,除了原先氣門的揚程、開啟時間可以

隨轉速兩段調整外,現在又多了進排氣氣門正時可無段微調、單

缸四支氣門可隨轉速調整成兩支作動或四支作動,兼顧引擎低轉

速慣性阻力及高轉速運作效能。此外,i-VTEC無EGR管線、閥門,

它利用凸輪軸控制進氣氣門在「排氣行程」活塞到達上死點前提

早開啟(就是排氣氣門與進氣氣門有段時間是同時開啟),燃燒

室部分廢氣將回流到進氣岐管內與燃油氣混合,因為稀薄燃燒時

都是用在低轉速、低節氣門角度下,進氣岐管真空值高,很容易

將廢氣回抽到進氣岐管內,如果是中低轉速、高節氣門角度時,

i-VTEC也有它的氣門相位控制方法,加上進氣岐管真空值不高,

,廢氣不會回流到進氣岐管內。

看來i-VTEC真的很棒!其實也沒這麼偉大,因為這種EGR效果只要

是能控制進氣氣門正時的機構都能辦到(如NISSAN、TOYOTA、

MITSUBISHI、YAMAHA、BENZ、BMW...等許多引擎都有此機構),

不過效能就沒有可變揚程、開啟時間的i-VTEC這麼犀利。不過

TOYOTA也發展出了「VVTL-i」可變氣門相位系統,與i-VTEC的實

力相當接近,鹿死誰手,等一段時間兩種引擎泛用車型多了之後

將可揭曉。

稀薄燃燒的點火問題如何解決?以前的點火系統多半是機械設計

分電盤配合二極體做電流放大,各缸點火分配有純機械、光電感

應、霍爾效應,點火正時調整也是機械為主,精確度比較差,轉

速越高精準度越不理想。但新一代的引擎都是電子點火,由許多

感應器監控,計算都交由電腦負責,點火時間、正時控制都非機

械結構,精確度高,尤其是高轉速時效果更驚人,加上許多先進

引擎都是單缸獨立高壓點火線圈,效能更是比老一代單高壓線圈

設計高出許多,火星塞的材質、壽命、火花強度都非常優異,就

算是1:16稀薄燃燒也不會「點不著」。

相對的,以往改裝界流行的矽導線、高效能火星塞、無電阻火星

塞,在新一代的引擎就顯得無用武之地,許多引擎都沒有矽導線

,原廠火星塞效能就很好了,只換火星塞通常也沒啥感覺,除非

您的進排氣、引擎有改裝才可能有效果。新一代引擎要發揮最佳

動力效能,除了增壓系統外,引擎電腦也是不可缺乏的,其調整

機制不外乎供油和點火正時,配合引擎周邊系統小改後將可提升

一成以上的馬力。如前所述,車廠對於引擎調校不僅僅考慮單一

性能、馬力而已,而且這「一成」的水準遠不如渦輪增壓動輒提

升四成那麼令人振奮,光是大環境溫度、氣壓變化對性能往往就

有5%以上的變化!

那古早的引擎換矽導線、火星塞、高效能高壓線圈有沒有效?真

的有效!尤其是火星塞側邊斜置的設計更為有效。這部份詳細內

容之後再談。

爆震是個傷腦筋的問題,供油過稀、壓縮比過高、汽油品質不佳

、引擎積碳、點火正時過早都是主因,點火正時延遲是個好方法

,但終究不如增加供油來的實際。帶續...

爆震除了燃燒室過熱產生燃油氣未經火星塞點火就自燃外,點火正時過於提前也會讓爆發力衰退。首先要說明:點火最佳時機絕非壓縮行程中活塞到達上死點之際,因為燃燒需要時間,最好是在上死點位置燃油氣正好燃燒完畢,所以點火正時需要提前,但要提前多久,與轉速、燃燒室體積和形狀及點火位置、點火效能有關。

高效能火星塞理論上能提升點火速度,但新一代引擎罕見機械式點火正時控制,而以往的機械設計正時提前不可太早以免爆震,點火正時提前角度不足最多只是少點馬力而不會傷引擎,所以車廠對機械式調整設定偏向保守,老一代鑄鐵引擎供油也比較濃,而且機械式設計多半沒有爆震感應機制,唯有提升點火效能讓燃燒室的油氣快一點燃燒完畢,強力火花當然有效。唯增進馬力幅度有限,但絕對感覺得出來,最起碼價格便宜!如果配合小改進排氣系統,動力提升將更明確,比起新一代引擎更有「小幅改裝」樂趣,但是高轉速性能通常是「普普」!

轉速越高,活塞速度越快,點火正時角度需要更提前,這是基本概念。點火正時提前對馬力提昇的重要性必須配合供油濃度,這是可程式電腦調校的精髓,兩者必須相輔相成,所以只能調整供油、不能調點火正時的引擎電腦不算是高檔貨!點火正時提前,馬力可以向上提昇,但過頭了馬力會突然下降,這表示活塞還未到達上死點前燃油氣就已經全部點燃開始膨脹,當然會產生反作用力影響活塞速度、降低扭力。

而許多人認為「產生爆震需要將點火正時延後」,這往往會失去調整出最大馬力的契機。有經驗的師傅會將供油調濃降低排溫來抑制爆震,接著將正時繼續提前,直到馬力驟降為止,這需要空燃比機、馬力測試機、排溫計、可程式電腦等搭配才容易調整。許多店家使用一樣的可程式電腦,但始終調不出好馬力,都是不得要領。不過點火正時調的太「極限」之下,外在因素改變都會有敏感的變化,如氣候潮濕、氣壓下降、溫度上升、汽油品質變差、積碳嚴重...,一旦汽缸內燃燒速度稍有改變,就可能減損馬力,這時就要靠爆震感知器來控制正時延後抑制爆震。車廠不將點火正時過於提前也是這原因,因為爆震感知器畢竟是「預備用」而非「經常使用」。如果是賽車,也需要依照出賽當天氣候及車況加以修正。

就這麼多了!簡單的空燃比,竟然可以牽扯到許多的旁枝末節,因此別小看引擎電腦調校,在此都是紙上談兵,實際狀況還有更多的學問。引擎電腦調不好,別說馬力差、耗油多、污染重,連怠速、收油時引擎都會產生不適的抖動。(Vincent)



終於結束了!



補充
為什麼要發展稀薄燃燒引擎?
應該是有一個半理由,一個是環保,因應全球暖化訴求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趨勢,因此必須提昇引擎熱效率.....
另外半個理由是經濟,省油,但是不太具說服力......
.
引擎什麼時候熱效率最低?
答案是低負荷或所謂的怠速狀態的時候,這個時候引擎
持續吃油,但是卻沒有多少(或完全沒有)動力輸出,所以
這部分是提昇引擎平均熱效率要優先考慮的地方。
來自163.29.179.xxx


主題: Re : 請問空燃比問題
張貼日期: 2002-12-13 09
作者: tunyiin ( ty1328 )



每個開車人都體驗過「引擎煞車」。
引擎煞車靠的不是摩擦力!
當油門(節氣閥)關閉,引擎進氣被阻斷,只有些微怠速進氣,
此時進氣之汽缸的活塞抽拉時,汽缸內的平均氣壓可能不到
10%大氣壓力,也就是說移動活塞需要對抗90%的大氣壓力。
大氣壓力有多大呢?
一大氣壓力大約是每平方公分上有一公斤的力量。
如果活塞的截面積為50平方公分,那麼拉動活塞就要有
平均45公斤的拉力。
功等於力乘以位移,再考慮怠速轉速,怠速時需要消耗的能量
真是可觀。
減少能量消耗的辦法之一就是多進一些空氣,減少抽拉活塞需
要的能量,而可能的話,還要減少油量,這就需要稀薄燃燒技術了....


   fecow (鐵牛)

重機
文章 1102
用戶失蹤天數 786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桃園縣 桃園市 來自 桃園
發表於 2006-2-14 02:16 AM 
謝謝大大呀  雖然要看很久  看完還是有點霧煞煞呀  但是感恩呀


 




加入贊助商  |  免責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