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要追根究柢,分析「蓄意抗拒」的原因:為什麼大多數的孩子面對威權的時候,會自然而然採取對抗的手段?為什麼他們就不能心平氣和,耐心聽完大人解釋?他們為什麼不遵守合理的規範?問得好。
我希望讀者看到這邊,能夠理解任性(willfulness)是有些孩子與生俱來的特質。孩子呱呱墜地之後,也把這項特質帶來人間。既然是特質,就不是後天習得的,而是天生就有的。相信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媽媽,只要光憑直覺,抱抱嬰兒就可以察覺到他們不同的個人特質。育兒經驗豐富的媽媽會如數家珍地告訴你,哪個孩子倔強、哪個柔順。無論如何,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早期,兒童發展專家並不相信眼睛看到的事實,他們自認有更好的解釋,例如孩子剛出生時沒有個性差異。他們認為,嬰兒就像白紙,環境和經驗就像隻筆,漸漸在上面畫上痕跡。洛克(John Locke)和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大力提倡這種觀點,他們混淆科學界對於孩童的了解,而且混淆了幾十年之久。大部分知名的心理學家,一度都曾經對此奉行不渝,有些至今還深受影響。不過根據較為精確的研究發現,雖然經驗會影響特質,而且角色吃重,但是上述「白紙」理論其實是無稽之談。嬰兒剛出生時,人格特質已經各有差異,世界上沒有兩個嬰兒會一模一樣。在此必須再次強調,其中一項就是「意志強度」,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如果你常常接觸孩子,應該一眼就看得出來。
二十五年前心理學家史黛拉‧卻斯(Stella Chess)和亞歷山大‧湯瑪斯(Alexander Thomas)完成的一項報告,迄今還被人引為經典。他們的研究報告收錄於兩人合著的書《了解你的孩子》(Know Your Child),這真是本好書。書中提到,每個嬰兒不只在出生時就和別人不同,這種與生俱來的特質甚至會延續到童年。
更有趣的是,他們歸納出三種人格特質,幾乎適用於大部分小孩。
第一種叫做「頑固型孩童」(difficult child),特徵包括:對別人產生負面反應、情緒起伏劇烈、睡眠及餵食時間不固定、經常哭鬧、脾氣特別大,也就是本書所指的「倔強霸道型」孩子。
第二種叫做「隨和型孩童」(easy child),特徵包括:對別人產生正面反應、環境變換時安靜沉穩、睡眠及餵食時間固定,還有樂意遵守遊戲規則。作者的結論是:「這樣的孩子是父母、小兒科醫師以及老師的福氣。」本書則稱為「乖巧柔順型」孩子。
第三種呢,卻斯和湯瑪斯稱為「遲鈍型」(slow to warm up)或「害羞型」(shy)孩童。這類孩子甫到新環境,容易有負面反應而且適應緩慢。不過他們的脾氣不像「頑固型」那麼大,睡眠及餵食時間也還固定。他們心情不佳的時候,往往退縮逃避,情緒表達也還溫和,不會像炸彈般射出怒氣和反抗。
當然這三類無法囊括每一個孩子,但是兩位專家指出大約65%的孩子可以如此歸類。參與研究的專家還指出:嬰兒一出生的時候,人類該有的個性都具備了,也可以立刻認出父母並且從環境學習。嬰兒像白紙?太扯啦!
現在我們曉得,遺傳決定特質的比重,比以前的認知要大得多。這些成果來自多年縝密的研究,其中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功不可沒。該校研究人員找到許多雙胞胎,其中至少一百對在出生時就分離兩地。這些雙胞胎在不同文化下成長,宗教信仰也不一樣。他們彼此不認識對方,直到長大成人。雙胞胎的DNA完全一樣(遺傳物質相同),研究人員可以據此分析各種變因,探討遺傳的影響力。該項研究以及其他報告發現,遺傳決定了70%的人格特質。我們天生的基因決定了我們的創意、智慧、心腸、活力、壽命、智商,甚至處世態度。
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了一對雙胞胎,叫做「吉姆雙胞胎」(Jim twins),兩人異地而居,直到三十九歲才相認。兩人的相似度高得嚇人:太太名字一樣(都叫琳達),連狗的名字都一樣(都叫「玩具」)。兩人都有偏頭痛的毛病,煙癮都很大;都喜歡相同品牌的啤酒、開一樣款式的車,就連職業也相同(都是副警長)。他們的人格特質和處世態度,可說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本個案的相似程度高得出奇,也算是特例。大部分同卵雙生的雙胞胎,其人格特質非常近似,原因就在於遺傳。
人類的遺傳特質還會影響婚姻生活。如果同卵雙生的雙胞胎之一離婚了,另一個離婚的機率是45%。但是異卵雙生的雙胞胎(只有一半的基因相同)之一離婚了,另一個離婚的機率只有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