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檔 | 收藏
點閱數:12,820
[哈拉] 新爸.新媽.Baby報到區
無頭像
   球球

版主
文章 1773
用戶失蹤天數 6613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在那遙遠的星球 一粒砂
發表於 2006-11-28 10:22 AM 
介紹新的預防注射疫苗

(5)、A型肝炎疫苗

A型肝炎又稱為傳染性肝炎,是經由飲食感染,與B型肝炎不同,我們目前打的B型肝炎疫苗主要是經由打針、輸血而感染,我們稱之為血清性肝炎。

A型肝炎感染後最大的問題是出現急性或猛暴性肝炎,得到的人會嚴重的高燒、黃疸、嘔吐、昏迷、甚至死亡,出現慢性帶原的機會少。

所以如果到飲食衛生不好的地區,A型肝炎的預防注射是有必要的。歐美國家將亞洲、非洲大部份國家都例入,其中包括台灣在內,因為台灣的攤販多,飯店的廚師也沒有嚴格的衛生管理。

但是我們國人的在其中反而不覺得,只會想到如果到中國大陸、東南亞才會吃壞肚子,或傳染到A型肝炎。

台灣地區十八歲以下的人大多體內沒有A型肝炎的抗體,隨時有可能一有感染即暴發流行。

A型肝炎疫苗是一種不活化性的病毒疫苗,可以分為成人(十八歲以上)非成人兩種,兩者的劑量不同,前者為一西西含有1440ELISA單位,後者為0、五西西7含有720ELISA單位,注射時均為第一劑注射後六至十二個月後再加強一劑即可。嬰兒可以於二個月大時即開始注射。


 
無頭像
   球球

版主
文章 1773
用戶失蹤天數 6613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在那遙遠的星球 一粒砂
發表於 2006-11-28 10:24 AM 
介紹新的預防注射疫苗

(6)、肺炎雙球菌疫苗

肺炎雙球菌也是時常造成幼兒及成人肺炎、腦炎、中耳炎的一種主要細菌,對於健康的威脅不少於嗜血型桿菌(Hib),以被感染者的年齡層來說,肺炎雙球菌的好發年齡層呈兩極化,它特別容易感染五歲以下的小兒,以及65歲以上的老人。

例如在美國肺炎雙球菌每年引超3千例的腦膜炎,50萬例的肺炎,以及4萬例死亡。尤其是肺炎雙球菌的抗藥性細菌在全球各地不斷增加,使得嚴重的感染治療更為困難。

肺炎雙球菌疾病可以在一年中任何時段發生,在冬天和春天比較常見而在國內抗藥性的研究,對於盤尼西林的抗藥性已經高達五至七成以上,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六萬人因為感染肺炎球菌死亡,肺炎球菌引發肺炎或敗血症,是老人、幼兒及慢性病患的健康殺手,醫界建議,高危險群應施打疫苗,提高免疫力所以利用疫苗的來預防肺炎雙球菌已經是一定的趨勢,可以協助高危險群來保持身體健康,避免感染時不必要的病痛、死亡。

製作疫苗不易

因為肺炎雙球菌底下又可以分為99個血清型(不像嗜血桿菌等細菌只有單一型),那些型常造成流行,在取決及疫苗製造上較為不容易。尤其是要評估到在不同的國家地區流行的型不一樣,到底要選擇其中的那些型來做成疫苗,令專家傷透腦筋。

疫苗分為兩種

肺炎雙球菌疫苗1998年才發展成功,較先引進國內的是含有二十三個血清型,適合於兩歲以上年齡注射的疫苗。

而於民國九十四年的年中才又引進含有七個血清型,可用於兩歲以下幼童接種的疫苗。

特別強調兩歲以下的嬰幼兒是感染肺炎鏈球菌的高危險群。尤其是天生免疫力差或有潛在性疾病的兒童,一旦感染,即時給予適量有效抗生素,仍不能完全避免造成聽障、腦部受損、甚至死亡等的後遺症。


接種時機

23個血清型的疫苗,至要給兩歲以上年齡者(以老人為主)使用。施打一劑即即可。

7個血清型的疫苗給兩歲以下幼童使用的:年齡在六個月以下的寶寶注射四劑,分別在二、四、六個月大及滿十二至十五個月時各注射一劑;若是年齡己經在七到十一個月才間始注射,則要注射三次,每次間膈一個月(第三劑建議一歲以後再施打);若是年齡己經到一至兩歲,則以兩個月為間隔,施打兩次;兩至五歲則施打一劑即可。


 
無頭像
   球球

版主
文章 1773
用戶失蹤天數 6613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在那遙遠的星球 一粒砂
發表於 2006-11-28 10:28 AM 
介紹新的預防注射疫苗

(7)、混合疫苗

因為種類太多,只有從初生到一歲半,在政府的預防注射表上就有十二次預防注射,若再加上新的疫苗,將超過廿次以上,不但家長反覆的跑醫院很麻煩,而且小寶寶要不斷的承受打針之痛,所以醫學上就積極的努力想把不同的疫苗合在一起做成混合疫苗,以減少注射的次數。

目前已經有的混合疫苗是三合一疫苗與嗜血性桿菌(Hib)的混合劑,亦有人將之稱為四合一疫苗,注射時間仍是二、四、六個月及一歲半各一劑。

最近更為方便的疫苗是將前述的四合一疫苗加上小兒麻痺的注射疫苗(沙克疫苗)混合成一針成為「五合一疫苗」,甚至將B型肝炎疫苗也加進去稱為「六合一疫苗」。

因為新的疫苗接種後的保護範圍愈來愈廣,安全性更好,小寶寶也可以少挨幾針,雖然價錢稍貴,但是能夠接受的家長還是愈來愈多,尤其在都市裡,傳統的舊三合一疫苗幾乎己經很少人在打了。

對這些新疫苗的接種,在國內有一些新的規定,例舉於下:

自94年9月起,因為考慮到國內的衛生環境不如歐美等國,怕對於小兒麻痺的保護效果不夠。

疾病管制局建議:以前接種的小寶寶應該自行回診,再追加兩次口服的小兒麻痺疫苗(OPV),其用意在於”加強腸道免疫力及提昇群體社區免疫的效果”,(但是此種做法在歐美日等國並不適用)。

疾病管制局建議的時間點有:

時間一:出生滿6個月大時,配合五合一、B肝、六合一疫苗一併口服
時間二:滿12-15個月,配合水痘、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併服
時間三:滿18個月,配合五合一、六合一疫苗併服
時間四:滿2歲3個月,配合日本腦炎疫苗併服
時間五:經(時間四)2個月後,專程回診口服OPV
幼童欲追加口服OPV疫苗者,可於[屆滿上述月齡]以及[下一個時間點],至少再補服2次。

幼童另於國小新生入學時,會再口服一劑OPV

至於六合一疫苗的接種時間,政府的建議年齡是一個半月、三個月、六個月各接種一次。


 
無頭像
   球球

版主
文章 1773
用戶失蹤天數 6613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在那遙遠的星球 一粒砂
發表於 2006-11-28 10:40 AM 
寶寶的眼睛有問題嗎?

斜視與弱視是嬰幼兒常見的視力問題,若能及早(最好在三、四歲左右)發現,給予治療,則視力可繼續發育而恢復正常,若延誤至七、八歲以後才發現,則因已超過視力發育正常之視力。

甚麼叫斜視及弱視?

斜視是指兩眼的視線不同時落在同一目標上,當一隻眼睛注視某目標時,另一眼的視線卻偏斜別的物體或方向去。造成斜視最普遍的原因是控制眼球運動的肌肉不協調,一般內斜多半與遠視有關,外斜則與遺傳有關。斜視會造成斜視性弱視。

常見的例子:例如有斜頸症時會造成嬰兒斜視。

在嬰兒期,時常因為鼻樑較寬或兩眼距離較遠之影響,使得兩眼看起來像有內斜視的現象,這種情形長大後會自動改善。如果幼兒期真的有內斜視,長大後外觀上可能已經逐漸正常,但是因為內斜視所引起的弱視,長大後並不會改善,所以應及早請醫師診治。

斜視與弱視的症狀

1.由外觀時常可見有及雙眼位置不正的現象(外見有斜頸等問題存在)。

2.眼睛容易疲勞,常揉眼睛,經常瞇眼或側著看東西。

3.對物體抓不準距離感,強光下會閉一隻眼。

弱視的成因

1.斜視:兩眼的視線不一致,如鬥雞眼或斜頸引起的上下斜視。

2.兩眼視力度數相差太大。

3.視線被阻斷:如眼皮下垂、德國麻疹所引起的先天性白內障、先天性角膜混濁等。

如何早期發現?

1.如果孩子的兩眼不平行,應該看醫師。

2.若不覺得有問題,亦應在三四歲時做視力檢查及亂點立體圖篩檢。

3.每半年應做定期視力檢查。


 
無頭像
   球球

版主
文章 1773
用戶失蹤天數 6613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在那遙遠的星球 一粒砂
發表於 2006-11-28 10:43 AM 
寶寶聽力有問題嗎?

一般的觀念,時常以為聽力的問題就是全部聽不到聲音。事實上,雖然完全喪失聽力很重要,但是部份的聽力障礙更容易被忽視,時常在不知不覺中對於寶寶的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不可不慎。那些情形可以影響到寶寶的聽力呢?

先天性的遺傳、早期在母親身體內感染到德國麻疹等等,是時常造成聽力完全喪失的常見原因。

但是另外有一些寶寶,可能因為出生時生產的不順利,發生過腦部出血或缺氧,也會影響到未來的聽力,這些情形所出現的時常不是全部聽力的喪失而是部份的音頻聽不到。例如有時會有「高頻的聲音」聽不到,但是用「低頻、低聲調」還可以聽得到的情形。以後長大後學講話、上課、溝通就會覺得總是不太靈光,造成學習上、心裡上的很多問題。

當然、有些寶寶也可能出現低頻聽不到,或是普遍性聽力降低而非全聾的情形。

聽覺是人類與外界環境溝通的重要管道,對於知識的攝取,心性的發展更為重要。語言與學習與聽力的發展有絕對的關係,尤其在兩歲以前是學習能力最強、一生最重要的時期,如果錯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寶寶剛出生以後,如果給他聲音的刺激,他會停下原來的動作,警覺的將頭朝自聲音的方向。

但是在用聲音剌激寶寶的時候,千萬不要讓寶寶看到,否則寶寶的反應可能是因為視覺的誘導而不是對聲音的反應,會不正確。有些父母一直以為寶寶好像聽的到,就是受到這種誤導。

有時候寶寶可能因為玩玩具或看電視看的太專注,對週遭的聲音,或是母親的喊叫沒有甚麼反應,但是如果這種現象太常發生,或是他獨處的時間太長的時候,我要考慮他的聽力是否有一些問題,要及早帶他去做這一方面的檢查。

大規模的早期診斷聽力的問題,在二、三十年前尚不可能;即使到了今日,聽力的檢查技術己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仍然不容易為每一個新生的寶寶做例行的檢測。

以往、警覺到小寶寶的聽力有問題的時候,大多在年齡已經到了兩、三歲以上。那時候已經表現出很明顯的學習與行為上的障礙,在此之前,家長的感覺是:時常只看到好像各方面的反應都還好,教他甚麼也都會,只有講話慢了一點。

一般人類嬰兒語言的表現:在出生滿六個月之前的牙牙學語動作只是一種本能的反應,還構不成有系統語言的意義。各種不同社會族群的語言,要經過反覆的學習才能表達意義與感情。

就如你我突然身處一個完全不同語言的地方,自己就會因為無法反應而出現木訥、呆滯的感覺。寶寶在滿六個月以後,會像鸚鵡一樣重覆所聽到的語言,然後漸漸的才將語言與意義連接起來開始學習用語言表達。通常正常的小朋友在一到兩歲就可以用簡單的語詞或是句子來溝通,但是聽障的小朋友則否。因此這一類小朋友就錯過了重要的學習發展時期。

先天性聽力障礙發生的比率大約是千分之一、五至千分之六。但是在早產兒,尤其是體重低於一千五百公克的早產兒則可能高達百分之三十的機會,如果在出生以後經過治療或急救的早產兒,發生乎率更高。

聽力發生問題,一般可以分為傳導型及神經型兩大類,傳導型例如外耳道先天發育不好,有耳垢阻塞等。神經型則可能是各種原因造成的腦內聽神經傷害,例如遺傳、病毒、出生缺氧、藥物等等。一般而言神經型的聽力障礙在治療上較為不易。

自1970年以後的醫學可以用腦幹聽力反應(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來檢查嬰兒們聽力問題,這是一種測定腦波對聲音反應所產生變化的儀器,可以只由腦波的變化知道是否寶寶的其責聽力的聲音傳導或聽神經有無問題。

不需要以傳統的方式,反覆的觀察看寶寶對於聲音刺激的表情變化,來判斷是否有聽力的問題。

但是因為這些新設備仍然操作費時及費用的昂貴,還不能夠大量使用在每一個新生寶寶。在小兒科的立場,希望能將所有聽障的小嬰兒在三個月以前檢測出,六個月之內開始復健。

在目前還不能將全部新生兒都例行的在出生後都做聽力篩檢之前,如果有下到情形之一的寶寶,建議一定要去做聽力檢查的:

1. 有家族性聽力障礙的小朋友。

2. 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者。

3. 出生有耳部先天畸型者,例如小耳症、無外耳道等。

4. 出生時經過急救者,尤其曾使用呼吸器治療時。

5. 嚴重的新生兒黃疸,需換血治療者。

6. 有先天性感染,例如德國麻疹、弓形漿細胞虫病、梅毒…..等等。

7. 有腦炎、腦膜炎者。

如果能及早為寶寶發現聽力障礙問題,盡早開始復健治療,甚至用助聽器、人工耳,都可以使各種程度的聽障寶寶能夠像正常寶寶一樣過正常的生活。


 
無頭像
   球球

版主
文章 1773
用戶失蹤天數 6613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在那遙遠的星球 一粒砂
發表於 2006-11-28 10:51 AM 
感冒治療的基本原則

感冒治療(不能用抗生素)


不論是小寶寶或大人,感冒仍然是大家最常得到的病,也是大家最關心的,本篇謹介給關於感冒治療的一些基本觀念:

最常造成感冒的原因是病毒,大約占全部感冒的百分之八十。一般病毒引起的感冒是不會用抗生素的,醫生所開的葯也都是一些控制外表症狀的葯,例如鎮咳葯,袪痰葯,鼻涕葯,這些葯都不能夠使感冒這個病早一點好起來,只是在生病時的症狀上盡量減輕,使感冒的過程會過的比較舒服一點,這一種治療方法在醫學上稱之為「症狀療法」,「支持療法」、或「保守療法」等。當感冒的症狀自己逐漸降低的時候就可以停掉這些葯了。這時候感冒之所以會好主要是靠患者自己的抵抗力。

大約只有百分之卄的感冒是因為細菌的感染而引起,造成感冒的細菌在小朋友年齡五、六歲以下,以「嗜血性感冒桿菌」最重要;超過五、六歲以上則以鏈球菌最為常見。醫生如果診斷是細菌造成的感冒,醫學的原則是一定會給抗生素的。全世界的標準:只要一開始用抗生素,基本上一個治療過程就是七到十天,不可以中間停葯,太早的停葯時不能使感染到的細菌完全清除,這些體內殘餘的細菌將會造成很多的併發症。

最常見的兩大併發症,一個是腎臟炎,在醫學上稱之為「腎絲球腎炎」,這是一種鏈球菌感染以後,治療的時間不滿一個基本治療過程(七至十天),太早停葯時,殘餘的鏈球菌所引起體內產生的一些抗體,破壞了我們人體腎臟內的腎絲球所致。

小寶寶會出現血尿、水腫、高血壓等現象。另一個更可怕的併發症是風溼病,包括了風溼性關節炎及風溼性心臟病兩大部份。有很多心臟病的患者在出生的時候沒有心臟病,但是以後又發現有心臟病,尤其是很多與心臟瓣膜有關的心臟病,時常都是鏈球菌引起的感冒,治療不完全所引的。

大家平日所聽到的某某人要換心臟瓣膜,就是屬於這一類,各大醫院中這一種換瓣膜的手術非常常見。這些都是對健康有很大影響的大麻煩,不可以慎。

如果在國外居住過或是與外國人熟識過,都可以知道,他們的人民都知道只要一開始使用抗生素治療任何疾病,他們一定會主動問清楚是否要用幾天(感冒若需用抗生素,一定是用七到十天;若是中耳炎、小便發炎則至少用滿兩個星期),若時間未滿,在治療過程的過程中間絕不擅自停藥,是他們的國民對這一方面的常識很了解。

相對的,我們國人時常不論任何疾病,都會在自已覺得症狀比較減輕的時候就自動減藥或停藥。所以後來有一大堆人有了併發症之後就整天在洗腎,或是心臟開刀、換瓣模,而不知早做宣導,早做預防。

當然,大家會覺得感冒只有百分之二十是細菌又起的,另外百分之八十是病毒所引起的,所以醫生不能開比這一個比例更高的抗生素啊,因為政府對民眾說亂開抗生素會造成細茵的抗藥性!但是仔細檢討這種論調在美國、日本等國家可以成立,在國內則不能成立。

因為醫師並不能用肉眼來分辨出那一個患者的感冒是由病毒所引起,那一位患者又是由細菌所引起的。所有感冒的症狀都是類似的發燒、咳嗽、鼻涕…..等,病毒與細造成的感冒在外觀上很難分別。在國外的標準處理是:只要感冒有發燒或喉嚨痛,患者一律要做一種「咽喉抹片抗體試驗」,醫師用棉韱對著患者的咽喉部抹一下,取其分泌物立刻做一個簡單的試驗,可以像驗孕或是驗血型一樣很快的確定是不是細茵感染,很明確的知道這一個患者到底要不要用抗生素。如此的做法非常清楚而且不會有抗生素濫用的問題。

但是國內為甚麼不做呢?基本上是費用問題:每做一次的費用需要台幣一千元左右,但是健保並不給付。所以高品質的醫療還是無法達到的。目前國內民眾只付薪水百分之四、二五的費率來繳保費,與各國平均薪水百分之八至十一的費率相比,這是全世界最低的健保費率。政府固然是為民眾省了錢,但是所造成的現象一個是用各種手段壓制對醫師的給付,要醫師節省。另一個是國人出國時出現「恐病及拒醫現象」,大家出國時都不敢去看病,理由是怕醫藥費太貴,不敢付錢,外國醫師也常因此饑笑國人有病時不敢看病,只知省錢。需知健康最重要,難道其它國家自已的人民就不生病不看病了嗎?入境隨俗,有病絕不能拖延,該就醫就要及時就醫。

在感冒發燒,醫師不能用肉眼代替檢驗判定是不是細菌感染的時候,萬一這一位患者是細菌感染,細菌感染不趕快用抗生素治療是很容易引起肺炎、腦炎、敗血症等併發症、甚至死亡造成醫療糾紛。那一個醫師敢不對可疑的病患趕快用抗生素治療,以防病情惡化呢?這種情形即使全世最好的醫師也不敢不用抗年素。如果台灣的醫師都嚴守健保的規定所有感冒的病患都不用抗生柔,受害的是那百分之二十用肉眼分辨不出的細茵感染患者,當然也包括倒霉的醫生。


 
無頭像
   spacecadet

腳踏車魔人
文章 78
用戶失蹤天數 6215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Taipei
發表於 2008-1-15 03:01 PM 
非常感激版主的用心...這些文章都非常的實用..相信對新爸新媽是很有幫助的...

最近我也開始體驗到寶寶腸絞痛的恐怖現象了....實在很心疼...看她哭的那麼慘...


 
無頭像
   幸運 (精品兄)

腳踏車魔人
文章 36
用戶失蹤天數 6292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高雄鳳山
發表於 2008-1-29 12:53 AM 






加入贊助商  |  免責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