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檔 | 收藏
點閱數:12,823
[哈拉] 新爸.新媽.Baby報到區
無頭像
   球球

版主
文章 1773
用戶失蹤天數 6613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在那遙遠的星球 一粒砂
發表於 2006-11-27 05:57 PM 
寶寶的頭髮

時常看到有些父母,在寶寶出生後沒幾天就把他頭髮都剃光,把頭髮拿去做胎毛筆,其原因有的說是因為寶寶頭髮自已會脫落,自已脫落會掉的不好看。有的人則說是剃掉後重新長,新長出來的頭髮會比較多比較濃,但是這些講法都沒有醫學上的根據,只是一般的習俗。

剛出生時寶寶頭髮的多少與以後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有的寶寶出生後就是一頭黑髮,有的則看不到幾根毛。寶寶頭髮少的父母常因此擔心以後寶寶會頭髮不多,不好看,但是有醫學上,平均要到一歲左右寶寶的頭髮才會長的比較好,比較多,與早期有沒有刺掉頭髮沒有任何關聯。


 
無頭像
   球球

版主
文章 1773
用戶失蹤天數 6613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在那遙遠的星球 一粒砂
發表於 2006-11-27 05:58 PM 
頭圍的大小

在正常寶寶剛出生時,頭蓋骨是還沒有長到彼此之間相連在一起,也就是不像成人的頭骨一樣互相融合在一起,其好處就是頭骨中間的大腦小腦在這一段時間可以有空間快速的長大,我們人類腦子的發育以出生後的第一年最為重要,這一段期間不但腦細胞數目長的快,智力的發展在第一年內也大致完式。

正常寶寶的頭圍是三十三到三十五公分,與體重一樣出生的前六個月增加最快,大約增加九公分,一歲時約四十七公分左右,第二及第三年每年增加兩公分,再以後就增加很慢了。

如果出生後頭骨之間融合的太早,頭圍沒有辦法正常發育,醫學上就稱之為小頭症,小頭症的患者時常會合併有小腦症,醫學上時常會考慮到是否能用手術把頭骨切開,讓腦子能有生長的空間。

當然頭骨互相之間融合之後,頭圍也不是完全不再長大。頭圍是否有繼續生長,一方面可以定期量頭圍,比較其變化;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照電腦斷層或MRI,來看寶寶的頭骨接縫之間是否還有生長的現象,如果還能正常生長,智力不受到影響,則不需手術治療。

在寶寶還沒有互相融合的頭骨上,前後有兩個大開口,也就是我們頭頂前三分之一處的「前囪門」,以及頭骨後枕部的「後囪門」。


 
無頭像
   球球

版主
文章 1773
用戶失蹤天數 6613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在那遙遠的星球 一粒砂
發表於 2006-11-27 05:59 PM 
前囪門

是由額骨以及左右兩塊頂骨中間的空隙所形成,因為這一區的下面沒有頭骨,所以壓起來軟軟,有人不淮別人碰寶寶裡,甚至洗頭時不淮洗這裡,怕碰傷寶寶的腦子,事實上是不會的,正常的接觸是沒有問題的。

正常太小的前囪門在出生時寬度約在二、五至三公分左右,以後隨著成長而變小,大約在寶寶九個月大到一歲半之間閉合。如果前囪太大或一有可能正常閉合,則要考慮是否有水腦現象,是否有甲狀腺功能過低等問題。

因為前囪門與大腦間沒有頭骨阻隔,前囪門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腦壓的變化,如果前囪門明顯凸起表示腦壓增加,可能是有腦炎、腦膜炎,或有腦出血等問題。小寶寶發燒時前囪門引也會有凸起的現象。相對的如果寶寶脫水,例如嘔吐腹瀉等原因前囪門會凹陷。所以前囪門是可以當訪療的指標。


 
無頭像
   球球

版主
文章 1773
用戶失蹤天數 6613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在那遙遠的星球 一粒砂
發表於 2006-11-27 05:59 PM 
後囪門

後囪門位於枕骨與兩片頂骨之間,直徑大約在0、五公分之內。大約在兩個月至六個月之間閉合。因為後囪門直徑開口較小,所以較少在實務上使用。


 
無頭像
   球球

版主
文章 1773
用戶失蹤天數 6613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在那遙遠的星球 一粒砂
發表於 2006-11-27 06:00 PM 
斜   頸 (俗稱歪脖子)

其主要的病變是在於頸部的一條胸鎖乳突肌發生纖維化所致。至於為何發生胸鎖乳突肌變化的原因至今還不是很清楚。可能是胎位的關係,或許是因為臀位生產的關係。

目前,只知臀位生產者較多此現象。其發生率在外國統計,約一千位新生兒中就有四位。

許多家長怪罪產科醫師,實在是錯怪他們了。往往父母在寶寶出生一週後,發現頸子上有一塊硬塊,因而寶寶的頭常傾向一側,長時間下來,頭蓋骨變形,且臉部發育不對稱,有時甚至會造成斜視的情形。

造成小孩常因此受人取笑,而導致心理發展不正常的現象。此種「歪脖子」的情形,若能及早給予物理治療,大部份會痊癒(雖然有些硬塊存在,但頭不會歪一側;且硬塊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消失)。

物理治療的方法是以各種運動來拉長此變性的肌肉。或由父母雙手把嬰兒的下顎轉向病變側的肩膀,動作要柔和,一天數次,一次數分鐘的運動。或把一天數次的餵奶方向,加以調整,引誘寶寶頭轉向患側。或調整嬰兒床頭方向,因為寶寶總是習慣把頭朝向有人走動、燈光、有聲音的方向。

物理治療是很有效的,愈早治療,效果愈好,但是必須在發現斜頸時,就開始做,大部份在六個月之內,頭就會很自然轉動,不會歪一邊;但是超過六個月大時,還老是歪一邊的話,則須考慮外科手術治療。手術也不是很複雜,只是把變性的肌肉切除而已。


 
無頭像
   球球

版主
文章 1773
用戶失蹤天數 6613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在那遙遠的星球 一粒砂
發表於 2006-11-27 06:00 PM 
頭部的產瘤

在出生過程中,尤其是正常產道生產的嬰兒,因為頭部在出生時,卡在產道口處,在該處的頭皮下常會形成高出的一片腫塊,其內含的是擠出的水份或滲血,所以常看到頭頂後部尖尖的,好像整個頭的形狀變的比較長,這種情形多會在幾天至幾週內自己消失。


 
無頭像
   球球

版主
文章 1773
用戶失蹤天數 6613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在那遙遠的星球 一粒砂
發表於 2006-11-27 06:01 PM 
血腫塊

在有些寶寶頭部的兩側,時常因為生產時頭部受到骨盆腔骨骼或產鉗的壓擠,會出現邊緣明顯,有張力的高起的血腫塊,檢查起來好像下面的頭骨也有凹陷的感覺,但是頭上頭骨很少真的凹陷。

這種血腫塊有的會幾個星期內逐漸消失。有些消失很慢的會形成硬塊慢慢消失,也可能花上幾個月時間。有血腫塊的時候均不建議加以按摩或熟敷,尤其不要弄破,以防感染。


 
無頭像
   球球

版主
文章 1773
用戶失蹤天數 6613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在那遙遠的星球 一粒砂
發表於 2006-11-27 06:06 PM 
學說話的過程

語言的學習,是聽力、表達能力、理解能力三者之間的綜合,人類之所以有文化、文明的發展傳承,完善的語言表達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說話及語言能力的表達不良時也是未來學習及入社會之後的重大障礙。

發聲及學習說話的過程

語言的形成過程是由發聲音、反覆學習、及有意義的表達運用逐步而形成。

小寶寶在剛出生以後,很快就可以咦咦啊啊的發出一些沒有特殊意義的聲音,但是很快的在一、兩週內就可以用動作、表情及哭聲的聲調來表達簡單的意思:當他需要媽媽抱抱的時候,他會用撒嬌式、沒有淚水的哭聲吸引大人的注意;當他肚子餓的時候他的哭聲可以變成急切而尖銳。

哭聲雖不是語言,但也是用聲音表達意思的開始。

到第二月個多大的時候寶寶開始能夠靜下來聽別人對他講話,有時候還會對著講話的人笑。

第三個月大時會開始找講話聲音的來源。

第四至六個月(牙牙學語)

開始能夠分辨出那是高興或憤怒生氣的語調。

這時候也開始像鸚鵡一樣重覆一些相同的聲音,但是他並不能自已發音表達,所能發出的音大多也是由嘴唇的唇音開始(大多是b、p、m之類的音)。這時父母可以反覆用重覆兩個字的詞語,與他溝通,啟發他各種反應。

在理解力方面:寶寶雖不會講,但是他已經可以相當了解大人講話的意思,父母也可以用簡單的言語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使他能夠學習一些有意義的事物。

除了表達意時的基本唇音之外,寶寶自己在玩的時候,也逐漸能用伊伊丫丫像唱歌一樣的連續聲音表達自己的歡愉。

七至八個月時:慢慢了解這些聲音的含意,像是爸爸、媽媽、花花、車車…等,也能夠回應別人叫他的名字,對於不同字的次序變化所代表的含意能夠理解,像是「寶寶來」、「狗狗叫」。

九至十個月大時(開始說話)

通常可以發出表達意義的簡單聲音,也就是一般所謂說話的開始,也逐漸可以正確的模仿聲調的變化,例如叫爸爸、媽媽、狗狗等,這種真正有意義說話的出現也是因人而異,有的時候會遲至一歲半、兩歲才開始出現,如果聽力、智力本身的發展沒有問題,開始說話的早睌對寶寶的影響不大。

以後隨著年齡的增加會說的話就愈多,大約一歲半左右可以說兩個不同的字像是我要、給我、進來等等。


 
無頭像
   球球

版主
文章 1773
用戶失蹤天數 6613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在那遙遠的星球 一粒砂
發表於 2006-11-27 06:07 PM 
不能說話,怎麼辦

如果不能夠以正常的過程學習說話,則有以下幾種情形需要考慮

一、聽力方面的問題:

此點會在寶寶的聽力一文中多加敘述,基本上聽力受損的輕重程度有所不同,家長時常在早期沒有仔細觀察及早發現,使寶寶錯失了許多早期學習說話的機會,十分可惜。

現今已經有更進步而且方便檢測聽力的儀器,家長應提早警覺,在有懷疑時及早確定問題所在。

二、智力問題(包括自閉症):

智障者本身學習講話的能力就會不足,應及早加入政府各項「早期療育」的訓練計劃中,目前各級公立醫院及醫學中心均有這一類小朋友的篩檢及治療計劃,不同年齡的小朋友有不同的表格,若不能達到該年齡的表格中所列的各項標準時,醫師就會提出進一步確定及治療的建議。

目前以台北市做的最好,小朋友由出生到入學之前有十二次不同年齡的篩檢機會

三、學習機會或是環境問題:

其實這是最常見的問題,尤其常見於在台灣的社會中,由媬姆、托嬰中心、或老式祖父母照顧的小寶寶,這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照顧寶寶的人並沒有耐心陪這些寶寶,也很少有機會對寶寶講話;或是對寶寶講話的人根本不懂得應該逐字的反覆慢慢教的道理,每次對寶寶講話的時候就像對大人講話一樣,說一連串的句子。小寶寶可能可以意會,但是就是學不及。

所以在門診的時候,有時會看到一些一歲多的小朋友,其表情、動作的反應都很正常,也找不出任何疾病,只有說話的能力很差,原因就是出在此。

這一類小朋友的父母最常見的是職業婦女,我們大多會請父母們盡量下班後把寶寶接回家,多教教他,多陪陪他,讓寶寶有多學習的機會。或請父母為寶寶另外換一個學識及愛心都較好的媬姆。

時常在父母也注意到這種問題並加以改進後,寶寶的語言能力很快的就能追上正常。


 
無頭像
   球球

版主
文章 1773
用戶失蹤天數 6613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在那遙遠的星球 一粒砂
發表於 2006-11-27 06:07 PM 
舌繫帶是不會講話的原因嗎

大多數的舌繫帶長度是不會影響到發音與說話,如果舌頭伸出時舌尖處不出現凹陷現象,舌頭的長度應該是夠的。

不同地區的語言發音方式,會影響到口、舌、鼻各方面發音的協調方式,因此會造成一部份音標的發音困難,例如山東人及日本人在講英文的時候,其特有的腔調是很難完全校正的,並不是真正的發音上的困難。

在國內、一般而言、大約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百分之十到廿的小朋友在發彳的音時出現困難;到了三年級時發音困難的己經低於百分之五,到了六年級就找不到發音困難的了。


 




加入贊助商  |  免責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