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檔 | 收藏
點閱數:12,823
[哈拉] 新爸.新媽.Baby報到區
無頭像
   球球

版主
文章 1773
用戶失蹤天數 6613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在那遙遠的星球 一粒砂
發表於 2006-11-27 11:59 AM 
母奶是最好的選擇

母奶最適合人類自己的小寶寶,母乳中的各種成份,也會隨著我們寶寶的出生、成長而變化,以適應我們寶寶發育的需要。

在寶寶出生的前三、四天,母乳也剛開始分泌,量不多,一天大約只有十西西到五十西西左右,顏色看起來比較微黃、也比較濃,但是中間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抗體、白血球以及生長因子等對於寶寶抵抗力及發育非常重要的成份,我們稱之為初乳,雖然初乳的量不多,但是因為寶寶剛出生前幾天的奶量也不大,一般是夠寶寶這幾天的需要。

在初乳的這幾天,母親的乳房剛開始製造奶汁,會有明顯的奶脹,甚至脹到發痛不舒服的現象,這時候會鼓勵盡量讓寶寶吸吮奶水,大約第三、四天母乳分泌比較順以後,奶量會增大,到了大約一個月左右才發展成一般的母乳。

各種廠牌嬰兒奶粉雖然在盡量做到接近母乳,以適合人類寶寶的需要,但是這項要求是很難達成的,母乳最基本上的好處:

1、親情的感覺:在把寶寶攬在懷裡,接觸身體的貼心、溫暖、慈愛、安全的感覺,永遠是不能取代的。

2、母乳永遠不需加溫,隨時保持最好的溫度,是最方便的。

3、母奶中含有一些與嬰兒抵抗力非常有關的活性成份,例如:分泌性A型球蛋白(Secretary IgA)、補體(Complement)、運鐵蛋白(Transferrin)等,這些都是不能用人工來生產、製造出來,牛奶中也不可能含有的。 吃母奶的寶寶也可以由母奶中得到許多來自於母親身體內的抗體,其中的「分泌性A型球蛋白(Secretary IgA)」對於嬰兒腸粘膜表面感染的保護尤其重要,可以降低嬰兒腸道被感染的機會;而母乳中所含的抗體可以將母親本身已有的低抗力傳給小寶寶,譬如如果母親以前得過某些型的感冒或水痘、麻疹等感染,母親本身體內會對疾病的病毒產生抗體,這些抗體也可以經由母奶傳給寶寶,寶寶的體內對這些疾病的抵抗也會增加。這些抗體的作用可以一直到寶寶六個月大才降低。所以寶寶如果吃母奶,他的抵抗力在前六個月會比較好,不容易被感染,較少生病。

另外,隨著科技的進步,相信未來又逐漸有許多新的人體所必需的成份被發現,而被添加到嬰兒奶粉中,嬰兒奶粉的品質也會不斷的在進步。但是總之,母奶仍是最自然最適合自己的寶寶的食物。

母奶在嬰兒出生後前一個月的「初乳」是母乳中的精華,也是最為重要,如果母親未來因為種種原因不能親自餵母乳時,至少在前一、兩個月坐月子期間應該用母乳來餵食自己的寶寶。


 
無頭像
   球球

版主
文章 1773
用戶失蹤天數 6613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在那遙遠的星球 一粒砂
發表於 2006-11-27 11:59 AM 
奶粉怎樣沖泡   

一的廠牌在奶粉罐內都附有標準湯匙做參考,有的一湯匙沖三十西西水,有的沖六十西兩水。如果沒在湯匙怎麼辦,需要知道牛奶奶水濃縮乾燥後,剩百分之十四重量的粉,大約是原重量的七分之一,所以還原為奶水時,就請加七倍的水,就是標準的奶水濃度;如果大人一般沖奶粉,也是請加七倍的水


 
無頭像
   球球

版主
文章 1773
用戶失蹤天數 6613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在那遙遠的星球 一粒砂
發表於 2006-11-27 01:08 PM 
母乳與牛奶的差別
 
早期,大約三○年代以前,科學家在這方面並不瞭解,以為用甚麼奶餵養人類的寶寶都沒差別,後來才發現,用牛、羊等動物的奶養大的寶寶,在智力和各項成就上明顯比餵母乳的寶寶來得差。當時的研究只瞭解到好像牛奶的糖分不夠,於是,在三○到六○年代便興起了「給寶寶喝牛奶要加葡萄糖」的熱潮。隨著生化科學愈來愈進步,我們才逐漸瞭解到,人奶與其它動物的奶是有很大不同的。

脂肪酸:以牛奶為例,人奶中所含的脂肪酸是屬於不飽合脂肪酸,較適合人類的吸收。牛奶雖然聞起來味道比較香,那是飽合脂肪酸的香味,但是不適合人類寶寶的消化吸收;而且構成人類腦細胞的重要成分LinolicAcid,在牛奶中是不夠的。

蛋白質:牛奶中的乳酪塊(Casein)較大,酪蛋白(Whey)較不夠,此點與人類的母乳相反,所以喝牛奶的寶寶,其大便中含有許多白色的奶塊,換作喝母乳的寶寶,則幾乎很難看到他的大便中發現奶塊的存在。 

有益生長發育之重要成分:近年來,科學家更一步步發現,很多與人類腦部發育、免疫力、視力發育有關的重要成分,例如DHA、Beta-Carotene、Taurine、核甘酸及各種礦物質……等等成分,在一般牛奶中都是不夠或不存在的。也因此,現在許多廠牌的嬰兒奶粉,都強調其已額外添加了上述成分,並以「有益嬰兒生長發育」作為宣傳的訴求。

礦物質:國內新聞曾報導某些嬰兒吃了市面上某些不合格的奶粉以後,發生抽筋的現象,此即因為這些奶粉的品質有問題,像是礦物質項目中的「鈣、磷成分比例」不對─所含的磷太高,鈣質卻不足──造成寶寶出現血中「鈣」含量被壓低,進而導致抽筋的現象。


 
無頭像
   球球

版主
文章 1773
用戶失蹤天數 6613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在那遙遠的星球 一粒砂
發表於 2006-11-27 01:10 PM 
以人奶為標準改善牛奶

所以先進國家一直努力把牛奶「人乳化」(Humanized),希望牛奶經改善後的成分能適合人類寶寶正常生長發育的需要,所以目前英文並不把嬰兒奶粉叫「牛奶」,而是叫「Formula」,其意思是「程式化或配方奶」,也就是已經用各種方式修正調整其成分的意思。

由以上簡單的敘述可以知道,嬰兒奶粉的品質必須有一定的品質要求,因此,各國政府對嬰兒奶粉都有各種程度的品質檢驗管制。

母乳的好處,配方奶粉學不來

雖然各廠牌嬰兒奶粉儘量做到接近母乳,以適合人類寶寶的需要,然而到目前為止,這仍然是很難達成的目標。母乳才是最適合人類寶寶的,其好處基本上包括:

親情:在把寶寶摟在懷裡,接觸媽媽身體產生的貼心、溫暖、慈愛、安全的感覺,是用奶瓶餵奶永遠無法取代的。

適溫:母乳永遠不須加溫,隨時保持適當的溫度,是最方便的。

活性成分:母乳中含有一些與嬰兒抵抗力有密切關係的活性成分,例如:分泌性A型球蛋白(Secretary IgA)、補體(Complement)、運鐵蛋白(Transferrin)等,這些都是不能用人工生產、製造出來,牛奶中也不可能含有。

抗體:吃母乳的寶寶也可以由母乳中得到許多來自於母親體內的抗體,其中的「分泌性A型球蛋白(Secretary IgA)」對於嬰兒腸粘膜表面感染的保護尤其重要,可以降低嬰兒腸道被感染的機會。

如果母親以前得過某些型的感冒或水痘、麻疹等感染,母親本身體內會對疾病的病毒產生抗體,這些抗體也會經由母乳傳給寶寶,寶寶的體內對這些疾病的抵抗也會增加。這些抗體的作用可以一直到寶寶六個月大才降低。所以寶寶如果吃母乳,他的抵抗力在前六個月會比較好,不容易被感染,較少生病。

隨著科技的進步,相信未來又逐漸有許多新的人體所必需的成分被發現,並且被添加到嬰兒奶粉中,嬰兒奶粉的品質也會不斷的在進步。但是總之,母乳仍是最自然、最適合寶寶的食物。


 
無頭像
   球球

版主
文章 1773
用戶失蹤天數 6613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在那遙遠的星球 一粒砂
發表於 2006-11-27 01:19 PM 


 
無頭像
   球球

版主
文章 1773
用戶失蹤天數 6613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在那遙遠的星球 一粒砂
發表於 2006-11-27 01:24 PM 
那些情形不能喝母奶 ?

1.新生兒有黃疸不褪:

早期的醫生可能考慮是因為母乳中的某些成份所引起的,常會建議短暫停兩天母乳。現在己經了解這一方面們影響不大,而不建議在有輕、中度的黃疸時就停止母乳,除非黃疸數值超過(17毫克/每百西西)以上的時候,才不建議餵母乳,需由醫生治療,這時候母乳最好由吸奶器吸出,等黃疸治療好了,就可以恢復。。

2.剖腹產:

仍可餵母乳,大約生產過12小時後,產婦清醒而且狀況不錯就可開始哺乳,並採半坐臥式。

3.B 型肝炎帶原者:

仍可以餵母乳,因為乳汁中之肝炎病毒量極低,餵母乳顯然不足傳染肝炎主要途徑,何況,母子關係親密,不餵母乳照樣可以從別地方傳染。更重要的是現在新生兒都已有疫苗可以保護了,餵母乳應無問題。

4.母親生病時:

症狀不嚴重的感冒可以不停止餵母乳,如果母親有發燒以上的症狀時,則需停止母乳。大約停的時間在一週之內。這一段時間可以由吸奶器把母乳吸掉,否則母乳會脹回去,再要吃的時候就沒有了。

5.母親乳房疼痛、發炎或受傷時:

母親乳房的發炎與受傷太致上可能因為下列的原因所引起

一.寶寶已經吃飽了,仍然將寶寶繼續抱在懷裡,讓他含著乳頭,寶寶不斷的吸吮動作時常對乳頭造成過度的摩擦。

二.母親在餵乳後自己的清潔做的不好,有可能清潔的動作傷到乳頭,也有可能殘餘的乳汁發酵,引起發炎。

三.乳房本身脹奶,引起發炎。

四.六個月左右寶寶開始長牙,可能咬信傷乳頭。

如果是母親本身脹奶所引起,可以繼續餵奶,而且區建議增加次數,使脹奶盡快消失。如果寶寶吃奶的量太少,擔心母奶因為脹奶而沒有了,可以暫時用吸奶器把奶吸掉,隔幾天以後看寶寶的奶量是否增加,不要因為脹奶且奶縮回去而喪天了繼續餵母奶的機會。這種情形最常見於剛出生以及臨時有點不舒服的小寶寶。

如果母親乳頭有小的傷口,發炎不嚴重,可以讓寶寶吸奶時先吸另一側沒有發炎的,再吸有發炎的那隻。也可以用縮這每隻的吸奶時間,增加吸奶次數的方式來降低不舒服。

如果發炎較重,考慮到有細菌感染時,可以暫時停吃母奶,用吸奶器把母奶吸出,以免脹回去,趕快用抗生素把發炎治好,大約只花一星期左右就可以恢復再吸母乳了。

6.母親服葯時:

大部份常見疾病,例如常見的感冒、腸胃炎,所服用的葯物在母乳中的量很低,對寶寶沒有甚麼影響,不建議停母乳,但是建議盡量在餵完母乳後再服自己的葯,以降低母乳中可能分泌出的濃度。

少部份的抗生素、新陳代謝用葯、荷爾蒙製劑、抗癌葯是不適合餵母乳的,在看病開葯時要告訴醫生現在正在餵母乳。

但是如果感冒等的症狀較重時,例如發燒、咳嗽等,要考慮到也會傳染給寶寶,餵母奶時至少要載口罩,甚至於造建議用吸奶器把母奶吸出再餵寶寶。

母親服用某些葯物時,尤其某些不知名的中葯,如果寶寶出現不舒服的症狀(例如黃疸、腹瀉、嘔吐、或嗜睡時),也要考慮是母乳中所分泌出的葯物副作用,建議要把母親用的藥物帶給醫生看,與醫生討論後,再決定是要停葯或停止母乳。

下面是哺餵母乳時可使用的一些常用藥物:

Acetaminophen (Tylenol, Tempra),適量的酒精, 阿斯匹靈aspirin (一般劑量,短期使用). 多數的抗癲癇藥物, 多數抗高血壓藥物,四環黴素, codeine, 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如 ibuprofin),類固醇 prednisone, 甲狀腺素thyroxin, 抗甲狀腺亢進藥物 propylthiourocil (PTU), warfarin,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sertraline (Zoloft), paroxetine (Paxil), 其他抗憂鬱藥物, metronidazole (Flagyl), omperazole (Losec), Nix, Kwellada.  

皮膚外用的藥物, 吸入性藥物 (例如氣喘用藥) 或是鼻子眼睛使用的藥物幾乎都是哺乳時可用的安全藥物。


 
無頭像
   球球

版主
文章 1773
用戶失蹤天數 6613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在那遙遠的星球 一粒砂
發表於 2006-11-27 01:32 PM 
奶粉廠牌的選擇

嬰兒奶粉與一般牛奶是很不同的,醫學上對嬰兒奶粉的要求是要盡量的把其成份做到接近人乳的成份,以適合人類寶寶生長發育的需要,也就是要把牛奶成份中間所沒有,但是人類寶寶生長發育有需要的成份加進去,也要把對寶寶發育不好的成份去除掉。

為了寶寶的發育,各先進國家對於嬰兒奶粉的成份都訂有相當嚴格的品質要求,例如大至成份中間蛋白質、脂肪、醣份、礦物質各含多少比例;小至礦物學中間的「鈣/磷比」的高低、滲透壓的多少、以及蛋白質、脂肪中間的各種細部成份、都有一定的範圍,要在這些範圍之內才能稱為合格。

每一種成份標準的訂定都是反覆經過多年的研究驗証,所以一種嬰兒奶粉品質的好壞絕對不是那一個醫師或個人可以自已主觀的認定,說是「我覺得」那一種比較好。
 
嬰兒奶粉的成份好或不好,是要看奶粉的細部成份說明,除了在各廠牌奶粉罐上可以看到一些基本成份的資料外,各奶粉廠商本身都印有成份說明書,有的附於罐內,有的只對醫生或營養學者公開,可以由這一種細部成份表看出奶粉的品質。 此外世界各主要品牌奶粉的成份表也可以在「小兒科學」的教科書上查到,在教科書上也會同時列出世界衛生組織(或美國)的標準規格範圍,以及不同廠牌奶粉的成份現狀。所以如果某人說他認為那一種廠牌嬰兒奶粉比較好,但是一比照其成份表若與教科書上的標準成份要求有差矩時,他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的。
 
此外、有的嬰兒奶粉在其本身的出產國使用的人不多,但是到了我們國內卻大為暢銷,有可能只是在我們國內其商品宣傳做的比較成功而已,但是其成份並不是在先進國家被公認很好,可能只是合於國家標準的最基本等級。又例如,有的奶粉自稱「適合中國寶寶」,但是又提不出中國寶寶與外國寶寶在體質及需要上有何差時,其宣傳是不可信的

基本上各國政府對嬰兒奶粉都有一定的檢驗標準,國內也是一樣,至少要原出產國及我們國內衛生主管機關都檢驗合格(CNS標準),才建議選擇使用,目前衛生署己經設計了一種許可認証的合格標誌,讓通過審核的嬰兒奶粉標示於罐子上,購買時可依此標誌做為參考。大家也可以上衛生署的網站去查詢合格嬰兒奶粉的資料。如果你的寶寶身體沒有甚麼特殊的疾病或發育問題,合於標準的廠牌都可以選擇,如果你選擇的奶粉連牌子都沒有聽過,就請你去問一下小兒科醫師,千萬不要聽別人介紹或推薦的
 
為了保護小寶寶的健康,政府對於嬰兒奶粉的宣傳及廣告也規定的非常嚴格,在電視、報紙上是不允許做廣告的,也不准發樣品或送贈品來招徠顧客,但是實際上仍然看到有各種奶粉廠商用送贈品向方式來宣傳招攬,也不斷的有報導吃嬰兒奶粉吃出了問題,所以這一方面的管理還是要加強。


 
無頭像
   球球

版主
文章 1773
用戶失蹤天數 6613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在那遙遠的星球 一粒砂
發表於 2006-11-27 01:33 PM 
如何在嬰兒期避免未來過敏、氣喘的發生?

1.盡量以母乳育嬰:因為牛奶是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牛奶所含有的大分子量蛋白甚易被嬰兒尚未成熟的腸胃道吸收後,形成過敏原,引起過敏的發生,而母奶則無此顧慮。但哺餵母奶的媽媽,亦建議應儘量避免食用已確知對自己有過敏之食物,如:牛奶及其它高過敏原的食物,如:有殼海鮮(蝦、蟹)和有殼堅果(花生)導至停餵母奶。

2.若不能用母乳,亦建議使用低過敏性、用水解蛋白質配方的「減敏奶粉」,至少到六個月以上。

3.出生後六個月內不要餵副食品:延緩副食品的添加至六個月後才開始,且對於高過敏原的食物,如:牛奶、羊奶、豆奶、黃豆、麥、蛋、有殼堅果、有殼海鮮,應延後開始添加或避免食用。

4.居家環境注清潔以隔絕環境中的過敏原,家裡要盡量保持乾淨減少灰塵;寢具要用防瞞塵套罩住以隔絕塵瞞;不在屋內抽煙燒香,減少空氣之污濁;使居室盡可能保持低瞞、低污染的環境,以減少過敏原對人體的刺激。


 
無頭像
   球球

版主
文章 1773
用戶失蹤天數 6613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在那遙遠的星球 一粒砂
發表於 2006-11-27 01:36 PM 
寶寶多大時該換奶粉或是斷奶

任何小動物,哺乳都是有一定的時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奶的營養含量很薄,大約每西西只有0.67卡,所以只能提供小動物(含人類)早期的營養。當動物長的比較大,會走路、或活動力比較多,需要多一點的營養的時候,奶的營養就不夠了。各種動物也逐漸轉移到它本身的正常食物,例如:老虎要去吃肉,牛要去吃草。

每一種動物都有它本身的斷奶期,人類小寶寶的斷奶期是六個月大左右。如果不斷奶,不吃正常食物(例如嬰兒食品)怎麼辦?

很簡單,就會營養不夠,生長發育的不好。當然現在有人工做的奶粉可買,廠商又做出各種年齡的「較大嬰兒奶粉」來賣,大家常被誤導:以為長大了,不吃那個年齡層的較大嬰兒奶粉就營養不夠。事實上,我們一般吃的食物,每公克的飯及蛋白質(肉)都是有4卡的營養,脂肪則有9卡的營養,都遠比奶的營養高很多倍。所以我們一般人如果吃兩碗,就會飽。相對的,如果我們把牛奶代替中餐或晚餐的「飯」,不吃飯只喝兩碗奶,相信大家都同意,就好像只喝水一樣,解不了饑。牛奶對於六個月以上的嬰兒只是「輔助食品」,相反的常被誤稱為副食品的「嬰兒食品」,包括半流質、半固體的,甚至於大於一歲以上所吃固體的食物,才是較大嬰兒的主食。

因為我們這個世代的科學會做出「奶粉」及「容器(罐頭)」,任何年齡都可以買奶粉來喝,喝牛奶非常方便,再加上廠商的宣傳,使家長們誤以為六個月以上的寶寶不喝牛奶,就沒有營養了,父母就緊張的不得了,深怕會發育不好,但是這是不正確的。正確的觀念反而是父母要努力為他做一些有變化的各種口味的半流質、或半固體食物,當然也要做的味道一點、香一點,寶寶會長的更好的。在門診時,時常看到有很多母親不了解這個道理,寶寶早就己經超過六個月大了,仍然以奶為主食,養的瘦瘦的,還只希望醫生能幫他寶寶開一些「開胃能吃奶」的葯,讓寶寶多喝一些奶。當然這隱藏在後面的還有一些社會的問題,例如母親是職業婦女,能夠有空為寶寶做一些嬰兒食品的時間不多,再加上喝奶方便,所以就會有些惰性。一般而言,我們建議寶寶的嬰兒食品也不要每一餐都臨時做,可以一、兩天做一次,一次做兩種,放在冰箱裡,做的有點味道‧,有點變化,每一餐很方便的拿出來加熟一下,這樣子新鮮又常變化,寶寶是會喜歡吃的。

不要每一天都吃的都相同,或是總是做的淡而無味的像漿糊一樣,那樣任何人也會吃膩的。即使在目前美國的一般家庭,也不是都買現成的嬰兒食品給寶寶吃,現成的嬰兒食品在其方便性,但是還是普遍淡而無味、變化太少,更沒有愛心,沒有「媽媽的味道」。


 
無頭像
   球球

版主
文章 1773
用戶失蹤天數 6613
點數 0   戰績 0   改裝 0   故障 0
來自 在那遙遠的星球 一粒砂
發表於 2006-11-27 01:38 PM 
寶寶為甚麼會厭奶

由前一節的內容可以知道,六個月左右的寶寶(有的甚至於早到四個月大,所以大家在市面上可以看到,各的廠商都提供了不少四個月大的嬰兒食品)就會出現厭奶期。

如果你的寶寶在這一段年齡出現不吃奶的現象,這是表示他長大了,他的活動量比以前增加了,需要更多的熱量及營養來提供他活動及生長發育的需要,不能再只有單獨依靠營養較薄的牛奶。

他的身體這時候也自然的開始出現一些變化:包括腸道內消化牛奶的乳醣酵素(lactase)開始減少,腸道的功能不再是以消化奶類為主。舌頭的味覺也開始發育,開始對一般不同味道的食物有興趣。這些變化都使寶寶到了這個年齡就自然的出現厭奶,開始對其它食物有興趣。這時候家長就不能一昧的只要他繼續喝奶,他不喝奶是給家長一個訊號:我長大了。家長就應該開始試著加一些嬰兒食品給他。
有的家長會說:我給他了,但是他也吃的不好呀。
的確、小寶寶在剛換東西吃的時候,尤其是由吸奶嘴的動作換成用湯匙餵食的時候,也是要經過適應與學習,所以剛開始時,他會把湯匙頂出來,吞嚥的也不好,但是父母要有耐心,平均一、兩個禮拜,他就會吃的不錯了。

大家如果注意到哺乳類動物的發育就可以推想到我們人類了:例如、老虎、獅子、牛、羊、貓、狗也都是小的時候吃奶,長大了自然要吃別的東西,不去吃肉、吃草就會餓死,去吃反而長的大長的壯;如果一直賴著媽媽吃奶,媽媽會把它趕走。

我們人類媽媽的做法反而相反:一直要給寶寶奶喝,反而忽略了加嬰兒食品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小寶寶在那些情形下還會厭食呢?

例如:剛從醫院帶回家的時候、換環境不同的人帶的時候、等等。也都會出現短暫的厭食現象,都會很快的過去。但是如果是因為生病造成的胃口不好,例如甲狀腺功能不足,先天性心臟病等等所造成的,則需要與醫師配合,因為那是長遠的問題。

但是基本上家長還是要暸解:每一個人的胃口、需要也是因人而異,生長的好不好才是最重要的指標。

寶寶長大以後,尤其一歲以上。活動力較強。對外界比較好奇,胃口的差異性也是很大,有些父母即趁寶寶在昏昏入睡的狀態下,半強迫式地猛灌奶水,寶寶在睡時糊裡糊塗的被灌飽了,所以清醒時缺少饑餓感,所以對吃沒有興趣,養成清醒時不吃的習慣,這是不好的。


 




加入贊助商  |  免責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