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綜合討論] 分享機油基礎概念 [列印本頁]
作者:
桃園阿銘 時間: 2010-6-9 03:48 AM 標題: 分享機油基礎概念
因為自己也搞的"霧沙沙"...看到一篇簡單基礎觀念...與跟我一樣的車友分享
機油黏度目前市面上引擎機油黏度大多是以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簡稱SAE)所訂定的標準分類,其中標示又分兩大類一、單級黏度,如常見的SAE 30,SAE 40等它的定義是以100℃時的黏度來作測示、數字愈大代表黏度愈高。二、複級黏度,市面上常見的有SAE 20W-50、SAE 10W-40、SAE 15W-40等。複級黏度機油W後面的數字定義和單級黏度一樣,是以100℃時的黏度來作測示、數字愈大代表黏度愈高。而W即英文字即冬天(Winter)之字首,W前的數字代表低溫時所測得的黏度、數字愈小代表愈低溫時的機油仍然不會結凍(低溫流動性良好)、也就是說數字愈小、愈可以在更低溫環境下使用。一般市售機油大多都以複級黏度表示,主要是能在兩種高低溫氣候中使用都能維持合適的油膜黏度。我們該如何選擇合適的機油黏度呢黏度是潤滑油最重要的單一性質,但不能單靠黏度去判斷油品的好壞(黏度大小不等於品質)就如同我們吃麵、粗麵條和細麵條,那一種品質好(粗細不等於品質),我想粗細是沒辨法分別出品質好壞的,只有個人喜好的問題而以,那我們選擇機油的黏度也是一樣,只有合適自己的愛車使用的機油的黏度,才是好用的機油。那何種機油黏度才適合我們的愛車呢?一般單級黏度大多適合重機械車輛或工廠機械使用,對於低溫起動的要求不大,所以我們一般人所開的車較不適用。因此我們就以複級機油來討論何種黏度適合我們的愛車。首先我們先討論W前的數字,常見的有0W、5W、10W、15W、20W,這些數字代表的低溫流動性,數字愈小低溫流動性愈好,如以歐美為例,冬天氣溫可能低至-20℃甚至更低,機油在這麼低溫時,不可以結凍,冷車啟動將造成的引擎磨損極大,所以應該選擇0W、5W才適合。而在台灣的冬天,車子可到達最冷高山,溫度最低也不會低於-5°C,所以10W、15W即可以應付此低溫,當然0W、5W是更好,不過價錢昂貴,所以歐美汽車廠建議使用0W、5W,那是因為歐美的氣溫低、車子到了亞熱的台灣,而且全球暖化嚴重就不必使用價錢昂貴的0W、5W機油。而W後的數字是以100℃時的黏度來作測示、數字愈大代表黏度愈高,常見的有30、40、50、60。高溫時機油黏度夠才有強韌的油膜,在機件與機件間潤滑發揮保護機件功能,否則油膜破裂造成機件快速磨損。通常歐洲北美夏天溫度不常高於30° C,所以較適用#30機油或#40機油,不適用#50機油,因為低溫使用高黏度,機油流動不佳,反而會造成引擎作動阻力增加,更嚴重因不易流動,機油沒辨法即時潤滑到機件的每一部位,造成引擎磨損。而在台灣的夏天氣溫很高,從台北至墾丁最熱約40°C,且一整天持續高溫,所以適用#40或#50機油,如果用#60機油也是可以,但價錢昂貴,熱帶地區適用,台灣用#50機油已足夠,不必多花冤枉錢。以上說明還是不清楚的話,那就簡單歸納下列(在台灣)機油黏度選擇要點讓大家參考。W前的數字選用要點(in Taiwan):冬天選0W、5W、10W<>夏天選15W、20W新車選0W、5W<>一般車輛選10W、15W<>老舊車輛選20W住高山低溫區選0W、5W<>住平地常溫區選10W、15W、20WW後的數字選用要點(in Taiwan):一般車輛或新車選40、50<>老舊車選50平順操控者選40<>操駕激烈者選50、60新車無吃機油選40<>車吃機油選50輕負荷小車選40<>重負荷大車選50、60短程通勤者選40<>高速公路或長途用車多者選50、60平路行駛者選40<>常塞車、常慢速爬山者選50、60欲較省油者選40<>欲引擎較靜者選50、60以上只是基本選用原則,至於實際上選用還是要根據每個人自己用車情況調整,還有車廠建議去調整選擇合適的機油。
作者:
RC 時間: 2010-6-9 03:55 AM
桃園阿銘 發表:
因為自己也搞的"霧沙沙"......
翻開你的"車主手冊"
製造商建議你用多少號數
你就用多少就對了
與其相信網路上不知道流傳幾百年的舊資料
不如相信你愛車的製造商的建議
那可是數百位專業工程師給你的建議
作者:
aemix86 時間: 2010-6-9 07:01 AM
RC 發表:
翻開你的"車主手冊"
製造商 ...
+1000000000000000000000

作者:
南投的K 時間: 2010-6-9 08:01 AM
氣候 德國絕大部分地區都位於溫和涼爽的西風帶,氣溫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德國一年四季都有下雨。冬季平均溫度北德低地(Norddeutsches Tiefland)為+2℃,山區為-6℃;七月平均溫度北德低地為+18℃,南方有屏障保護的山谷為+20℃。屬於例外的是:上萊茵河穀(Oberer Rheingraben)氣候非常溫和;上巴伐利亞地區(Oberbayern)時而吹來燥熱風(一種從阿爾卑斯山吹來的南風);哈爾茨山區(Harz)由於山風暴虐、夏季涼爽、冬季多雪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氣候區。月份 | 一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最低溫度(單位:°C) | -3 | -3 | 1 | 4 | 8 | 11 |
最低溫度(單位:°C) | 2 | 3 | 8 | 13 | 19 | 22 |
濕度(單位:%) | 85 | 81 | 81 | 70 | 67 | 69 |
每月下雨天數 | 15 | 16 | 14 | 11 | 8 | 7 |
|
月份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
最低溫度(單位:°C) | 13 | 13 | 9 | 6 | 2 | -2 |
最低溫度(單位:°C) | 24 | 23 | 19 | 13 | 7 | 3 |
濕度(單位:%) | 70 | 73 | 80 | 83 | 85 | 86 |
每月下雨天數 | 7 | 9 | 10 | 12 | 14 | 15 |
汽車手冊進口的話 因該都是直接翻譯成中文 因該沒有特定為哪個國家的天氣去修改所使用的機油吧
以ST來說 原廠建議使用0W/30 在德國的氣象溫度來看 是很適合的 但是在台灣呢?
能解答一下嗎? 我目前還是用5W/50
作者:
RC 時間: 2010-6-9 08:10 AM
南投的K 發表:
以ST來說 原廠建議使用0W/30 在德國的氣象溫度來看 是很適合的 但是在台灣呢?
能解答一下嗎? 我目前還是用5W/50
以我比較熟的幾位ST車主都是用5w30
我想等他們上來親自說明吧
是很多人都覺得他們是怪咖
作者:
kaybai 時間: 2010-6-9 08:14 AM
我是1.8的
我也想改用5W30的
不知道夏天30的濃度合不合適正在克服心理障礙中........
作者:
allenyeh 時間: 2010-6-9 08:54 AM
請仔細的欣賞一下這張圖

照片很漂亮對吧~~~~
不過這不是重點
重點是 有沒有看到 沙漠 & BMW &TOTAL的 Mark
BMW X-Raid Team 參加達卡越野大賽的時候,使用的是 TOTAL INEO MC3 5w-30
台灣是有比那個地方熱嗎????
作者:
soulhead 時間: 2010-6-9 09:01 AM

作者:
膳魔師 時間: 2010-6-9 09:11 AM
定期換油才是最重要的吧
作者:
tony0323 時間: 2010-6-9 09:28 AM
南投的K 發表:
汽車手冊進口的話 因該都是直接翻譯成中文 因該沒有特定為哪個國家的天氣去修改所使用的機油吧
以ST來說 原廠建議使用0W/30 在德國的氣象溫度來看 是很適合的 但是在台灣呢?
能解答一下嗎? 我目前還是用5W/50 ...
是的原廠翻譯的一般都沒考慮到台灣氣候,而且市面上很多人喜歡買 0W/40 0W/50 這種油,但是其實兩個號數差越多在高溫的時候的潤滑幸會較差(相對而言),舉個例子 10W/50 在高溫時的黏度會比 5W/50 好,5W/50 更會比 0W/50 好,換言之 10W/40 > 5W/40 > 0W/40,所以應該要選擇合適的機油,台灣應該沒有 -35 度C的低溫吧。。。那選 0W 的目的是?!看個人吧~~
另外依開車習慣(大腳與否、高速還是市區多還是山路多)、車種、車況(車齡不是重點,只有部分影響)、是否有使用油精(用哪一種、用了多久)、如果是柴油車是否用過船用油(很多貨車或大卡會用船油,船油含硫量過高,酸蝕相對嚴重)。。等狀況來判定使用哪一種機油。
或者可以依冷車、怠速、熱車行駛的排煙狀況來判定機油是否正確。
我也為了愛車的機油努力學習機油知識,才發現機油的真相(非廣告所說的喔)。
當然適合的機油固然重要,但不檢查機油狀況及不定期更換機油、機油芯(機油芯的選擇更是另一門學問,現在的機油芯品質真的是很差呢)、空氣芯等等更是引擎的殺手喔。
有機會的話可以多多交流。。。。
作者:
南投的K 時間: 2010-6-9 09:32 AM
他是跑一趟換一次機油 那你是跑多少換? 出門一趟換一次 還是5000公里換一次?
那是比賽車吧 跟一般用車因該不能比 為了成績好 只要比賽中途引擎不要操壞 看哪個最好拉的機油指數
因該就會用吧 要用10W/60 成績跟0W/30因該會差很多吧
作者:
allenyeh 時間: 2010-6-9 09:56 AM
南投的K 發表:
他是跑一趟換一次機油
你看到哪份資料有說出來他跑一趟換一次??? 還是你只是聽人說????
好啦 其實是跑一趟換一次沒錯 不過不要把跑一趟換一次就當作是潤滑性不夠了
而是每次機油配方都有微調 油品SPONSER會拿換下來的油去分析這些調整對於車況&性能上有啥差異作分析
作者:
基隆胖胖 時間: 2010-6-9 05:30 PM
機油選用的觀念自古以來都是兩派人馬分立,
各自有各自的主張及說法。
我們這一派還算是極小數,
很多人把我們歸類為怪咖...
但...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對於創造者的我們來說觀念是否也要同步改變?
對於硬體的改變創新,
相對軟體(觀念)當然也要同步改變,
總不能一招套用吧!
畢竟現今的汽車哪一台是鑄鐵引擎?
難道鋁合金引擎的用油觀念也要迎合舊有的思維?
我的用車習慣以高速居多,
之前在瘋的時候一有機會就都是在拼極速,
二高木柵→南港
中山高汐止→基隆端
這兩個路段幾乎都是油門踩穿捨不得放,
油溫貼紅線、排溫破千度是家常便飯,
這樣的用油環境應該算是嚴苛。
說到這,一定會有另一方說法:
以這樣的用車環境,
一定要用粘度高一些的機油,
因為油溫過高,致使油壓變低、
甚至油膜破裂、變質,傷害引擎等等...
但實際上呢?
油溫升高致使油壓變低,
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物理現象,
難道高黏度的機油就不會有這樣的狀況?
換個角度想想,
沒錯,濃度高的機油油溫攀升的速度比起濃度低的機油還慢,
但相對的,散熱的速度也慢。
反之,
低濃度的機油,
溫度來得快去得也快,
好壞與否就自己衡量吧。
總之,
判定一支機油好壞與否,
我反倒覺得要看在激烈駕駛之後,
等到油溫變低,
"機油是否會恢復到正常油壓才是最重要的!"
這也是機油耐溫程度的重要指標!
樓主PO的文章理論上是對的沒錯,
但某些論調還是以早的思維,不完全正確。
如以下說明:
ST原廠手冊建議使用5W30的複級機油,
而車子自浪人交予我手截至目前即將邁入十萬公里,
我都是使用5W30、0W30的機油:
1.5W30-西班牙冠石 (VW502.505)
2.0W30-VAG原廠LONG LIFE2 (VW503.506)
※
我不大喜歡看API與ACEA的認證,
因為美盟與歐盟的認證遠比車廠的認證寬鬆許多。
以API為例,
常常看到兩支不同廠牌的機油,
瓶身上的標示皆為API SM,
但再把目光移到車廠認證上,
確有所差異!可想而知了...
以上述這兩支機油為例,
先拋開冷啟動黏度與認證不談,
理論上兩支機油的特性應該都差不多,
但在實際使用上卻相差甚遠。
最大的差異是在剛剛所提到的,
激烈操駕後0W30的油溫恢復得比5W30還快,
就算油溫緊貼著紅線,
隨後以正常限速行駛幾公里後,
0W30的機油就馬上恢復到正常的油溫及油壓。
這就是我後來選擇以LONG LIFE2作為使用的原因。
兩支同黏度的機油因為車廠認證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所以低黏度的機油不適用於嚴苛環境的觀念也應該有所改變。
也別再說台灣的氣候型態比起國外還要極端嚴苛等等...的說詞,
真要比較,
國外早晚溫差、溼度比台灣大的地方多的是呢...
那豈不是早晚各換一次油...
補充一下:
VW502:
針對嚴苛環境設定的規範,適用於諸如高氣溫、潮濕、爬坡、經常在市區走走停停等駕駛環境中使用。
認證規範屬ACEA之A2/A3標準,加上VW之要求,適用於2000年以前之VW/AUDI車種,不適用於DPF,無長效認證。
VW503:
本規範有2大重點;一是"加長換油周期",但台灣不在實施區域內故不予討論。
二是針對S4, RS4, TT, S3等輸出超過180hp之性能引擎,依其特殊潤滑需求所制定的特殊規範。
http://www.valueparts.com.tw/
也可以參考看看VALUE PARTS的說明:
點選網址後→零件價格保養週期表→將游標拉到下面:機油選用建議表
幾乎所有VAG車系的"性能首選"都是使用0w30番號的機油。
難道他們家都是瘋子?
就自己衡量看看吧!
PS.
以上只是我個人對機油的見解,
沒有廣告嫌疑
作者:
基隆胖胖 時間: 2010-6-9 05:44 PM
南投的K 發表:
他是跑一趟換一次機油 那你是跑多 ...
如果真的要好拉,還有比黏度30更稀的機油呢
作者:
南投的K 時間: 2010-6-9 06:19 PM
基隆胖胖 發表:
機油選用的觀念自古以來都是兩派人馬分立, ...
你說的紅線區是原廠的油溫表的紅線區嗎?
我最多大約在中間在過去一點點
作者:
基隆胖胖 時間: 2010-6-9 06:47 PM
南投的K 發表:
你說的紅線區是原廠的油溫表的紅 ...
嘿呀,
要持續ㄍㄧㄥ滿長的一段路,
你可以試試,很HIGH
作者:
溫泉 時間: 2010-6-9 06:59 PM
有兩個重點~
第一~目前的機油添加劑及技術跟以前有很大的差別了...所以為什麼現在的車子原廠都可以用到0W.5W-30.40~以前的話幾乎都是10W-40~
甚至15W-50的都有~正所謂的低黏度(低溫度).高流動性.加上現在的機油技術更有高潤滑的效果~所以冷車時間更可以縮短~
也可以達到省油的效果~
第二~歐系車的油道以往都是較小的~日系車現在有沒有變小~小弟就不知道了~所以油道小~機油的黏度當然不能用太黏~
否則有機會造成潤滑不足~或是車子變的不會跑之類的情形~
原則上當然還是照原廠說明書的黏度就可以了~
作者:
hnnike 時間: 2010-6-9 07:02 PM
這次6萬保養換了5W30的機油
跟10w40 5w50的 比較 拉轉確實輕快多
作者:
mezz 時間: 2010-6-10 12:58 AM
看車廠認證 也是不錯 跟機油 本身的物質分析表... 高溫 保護 也可看VI值..
作者:
桃園阿銘 時間: 2010-6-10 02:42 AM
今天買了SHELL ULTRA 5W-40的油...試試看吧
作者:
tony0323 時間: 2010-6-10 11:42 PM
mezz 發表:
看車廠認證 也是不錯 跟機油 本身的物質分析 ...
大大有沒有用火燒燒看呀?
看看有啥結果呢!!
作者:
feellans 時間: 2010-6-11 01:31 AM
我燒過ㄚ
就留下一點黑黑的膠油痕跡
你還想明白啥
作者:
基隆胖胖 時間: 2010-6-11 01:35 AM
feellans 發表:
我燒過ㄚ
就留下一點黑黑的膠油痕跡
你還 ...
靠,還沒睡
作者:
feellans 時間: 2010-6-11 01:43 AM
明天帶東西去幫你看一下有無積炭
作者:
tony0323 時間: 2010-6-11 08:52 AM
feellans 發表:
我燒過ㄚ
就留下一點黑黑的膠油痕跡
你還 ...
那恭喜您了喔
您的機油不算挺好喔
有燒後沒黑黑的機油喔
您可以去市面上找找
不要迷信外國的月亮圓喔
ps. 如果燒完沒有黑黑的物質產生是不是對愛車比較好呢?
作者:
tony0323 時間: 2010-6-11 08:52 AM
feellans 發表:
明天帶東西去幫你看一下有無積炭
啥東西可以驗積碳呀?有沒有積碳應該很容易分辨吧,去保養廠檢查一下就會告訴您了啊
ps. 是不是啥檢驗儀器?!
作者:
基隆胖胖 時間: 2010-6-11 10:40 AM
tony0323 發表:
那恭喜您了喔
您的機油不算挺好喔
有燒 ...
單純想討論請益,
用火燒的溫度與機油在引擎油道內的溫度應該差滿多的吧?
每款機油都有不同的耐溫度數,
但是以火去燒機油與機油在油道內,
兩者所接受的溫度是否相距甚大,
這樣是否客觀?
作者:
基隆胖胖 時間: 2010-6-11 10:40 AM
feellans 發表:
明天帶東西去幫你看一下有無積炭
你又買了什麼玩意
作者:
基隆胖胖 時間: 2010-6-11 10:46 AM
tony0323 發表:
啥東西可以驗積碳呀?有沒有積碳應該很 ...
以清積碳的時機來說,
原廠都是以里程來做為依據,
但每個人的駕駛習慣都不盡相同,
原廠當然也不可能用檢測儀器來作為評估標準,
幾乎都是電腦秀出來的套餐...
所以我們三不五時都會買一些怪東西來玩,
水箱濃度探測器、積碳內視鏡、煞車油檢視器...
樓上那位比我還瘋狂,我只有買水箱濃度探測器。
作者:
pioneer21t 時間: 2010-6-11 10:54 AM
基隆胖胖 發表:
以清積碳的時機來說,
原廠都是以里程 ...
上面說的早就玩過了喔.
最近還新購一台煞車油檢測器,用機器去測的,一台3萬多
作者:
基隆胖胖 時間: 2010-6-11 11:25 AM
pioneer21t 發表:
上面說的早就玩過了喔.
最近還新購一 ...
你們那邊玩那麼大喔
我還沒玩過煞車油的
與其把錢花在改裝上,
真的倒不如花在"確實保養"上還來得實際些,
"確實保養"還得仰賴一些儀器才得以印證,
否則很有可能造成保養後的狀況比沒保養還糟糕。
"錢要花在刀口上"這每個人都曉得,
甚至有些店家會把這句話用在"改裝"上...
但仔細想想,
"保養"、"改裝",
哪個才是"刀口"?
常常看到很多人把錢花在改裝上決不手軟;
但一提到保養卻都能省則省,
反而本末倒置...
有時候想想,
保養方面的偏執也是另類的玩車,
也挺好玩的
作者:
基隆胖胖 時間: 2010-6-11 11:34 AM
pioneer21t 發表:
上面說的早就玩過了喔.
最近還新購一 ...
用機器測的那麼貴喔
作者:
pioneer21t 時間: 2010-6-11 11:48 AM
基隆胖胖 發表:
你們那邊玩那麼大喔
我還沒玩過煞車 ...
嗯
沒辦法,因為我們要檢測市面上煞車油的品質,來讓消費者信服
還有市面上的煞車油很多都沒有達到標準喔
晚點在貼機器上來看看
還有真的很多人對於保養比改裝還不捨得花錢,一個套件一萬兩萬還有的五六萬花下去都不手軟,
對於保養一點錢也花不下去
作者:
pioneer21t 時間: 2010-6-11 11:49 AM
基隆胖胖 發表:
用機器測的那麼貴喔
是買那台機器很貴.
作者:
tony0323 時間: 2010-6-11 05:22 PM
基隆胖胖 發表:
單純想討論請益,
用火燒的溫度與機油在引擎油道內的溫度應該差滿多的吧?
每款機油都有不同的耐溫度數,
但是以火去燒機油與機油在油道內,
兩者所接受的溫度是否相距甚大,
這樣是否客觀? ...
是的 基本上要看機油再引擎內的哪一個部分,如果是燃燒室那很抱歉基本上是800-1200度
其他部分溫度個有不同
機油的燃點一般來說不超過400度(閃火點一般約200-300度),還沒有燃燒室內嚴苛
試想 活塞跟汽缸壁間的油膜(活塞環再怎刮也不可能刮到不剩)的狀況下,點火爆炸的瞬間高溫燃燒機油(汽化機油)所產生的碳或泥是不是越少越好?
所以用噴燈都燒出黑黑的物質的話在燃燒室裡長期下來可以想像會如何了!
這樣的說明不知道是否算客觀?
PS. 純粹分享學習心得,不筆戰喔!
願意分享心得的交流交流喔!筆戰就免喔!
作者:
基隆胖胖 時間: 2010-6-11 07:44 PM
tony0323 發表:
是的 基本上要看機油再引擎內的哪一個部 ...
大家交流學習,
也謂為一件好事,
別想太多啦
剛剛google了一下,
瓦斯噴燈跟本生燈溫度可達1000度以上,
排除掉專業用,
幾乎都是落在1200度左右,
如果機油在燃燒室的溫度確為800-1200度左右,
這樣的做法確實也可以作為測驗的指標。
但撇開上述燃燒所獲得的殘膠不談,
很多人在更換機油時都會注意舊油的"汙濁"程度,
可以確定的一點,
換下來愈污濁的油並不代表油品本身不好,
這不是成正比的,
而是代表油品本身的清潔力佳。
一支清潔力不佳的油品,
換下來的油也相對較乾淨。
那回歸到上述燃燒油品的作法,
這兩者是否有關聯呢?
先感謝解答了
作者:
基隆胖胖 時間: 2010-6-11 07:45 PM
pioneer21t 發表:
是買那台機器很貴.
放心啦,值得!值得!
有這樣的店家真的要拍拍手
作者:
溫泉 時間: 2010-6-11 09:28 PM
所以上面的大大是想說用近千度的方式~來看機油殘留的基炭或是油泥嗎?
如果是引擎最高溫的地方來說~燃燒室不說~應該是黑豆吧~
只是小弟有點納悶~積炭應該是在引擎室裡面的情形~跟機油是否有關係?
還有就是油泥的產生~應該是跟使用車子的方式~例如冷車就狂操之類的~再來就是機油本身的好壞~
煩請大大指正~
作者:
tony0323 時間: 2010-6-11 11:36 PM
基隆胖胖 發表:
瓦斯噴燈跟本生燈溫度可達1000度以上,
排除掉專業用,幾乎都是落在1200度左右,
如果機油在燃燒室的溫度確為800-1200度左右,
這樣的做法確實也可以作為測驗的指標。
但撇開上述燃燒所獲得的殘膠不談,
很多人在更換機油時都會注意舊油的"汙濁"程度,
可以確定的一點,
換下來愈污濁的油並不代表油品本身不好,
這不是成正比的,
而是代表油品本身的清潔力佳。
一支清潔力不佳的油品,
換下來的油也相對較乾淨。
那回歸到上述燃燒油品的作法,
這兩者是否有關聯呢?
先感謝解答了

...
要看污濁的內容是什麼?如果是俗稱的 "鐵削" 那是代表了引擎磨損,肯定機油不適合現在的車況使用。
如果是 " 油泥 " 造成的那是機油本身成分的問題(含重金屬)。
如果是 " 柴油燃燒不完全產生的碳 " 那就代表了機油髒了(汽油車不會是黑色的,柴油車才會,不過要分辨黑的程度)。
燃燒油品就是模擬燃燒室的狀況(扣除鐵削跟柴油的問題,主要體現出機油本身成分的問題而已)
當然燒不出 "黑黑" 的物質不能說明那隻機油一定好,但說明了很環保,但相對而言燒出黑黑物質的肯定不好,因為在怎麼潤滑,但積碳就是引擎殺手,不積碳的自然少去了因機碳油泥造成的引擎問題。
還有其他實驗可以做的,可以參考:石油情報2002.07那期所述的:
合成潤滑劑的分析測試方法
如前所述,『合成潤滑濟』一書為本刊所見,海內外唯一關於合成類油品之最詳細論述;值此經濟緊縮之際,使用者應可考量合成油在較高價位之下,所帶來的更高效益,已做為選用的參考。
書中關於各類合成油的應用,經本刊連續摘錄,至五月份月刊已告一段落。該書最後一章為分析測試方法,有鑑於潤滑劑之測試法與油品品質要求息息相關,對關心潤滑劑之讀者而言,更為進一步了解時不可或缺之知識,特將本章去期艱澀,存其基本原理陸續刊出,希望有助讀者對所有潤滑劑品質測定之進一步掌握!
三、熱安定性試驗:
(一)航空渦輪發動機潤滑油熱安定性和腐蝕性測定法GJB 1264.1-91
該標準是參照美國聯邦標準FS791C3411.1(1986)《航空渦輪發動機潤滑機油熱安定性和腐蝕性測定法》制定的。該方法規定,將15ml試油和已經準備好的鋼片放入熱安定性試驗池中,一般加熱一邊震盪,除去試驗池中的空氣和濕氣。在抽真空的條件下熔封試驗池,稱其總重量。然後將試驗池插入已達到規定溫度的恆溫浴中,溫度控制在274±1℃,試驗週期為96小時。試驗後,測定試油的黏度、酸值,觀察試驗後試油的外觀,稱量鋼片,用顯微鏡觀察由於腐蝕所產生的變化。該方法的影響因素較為多,最關鍵的還是試驗溫度的影響。因為試驗溫度為274±1℃,接近基礎油的熱分解溫度,而成品潤滑油中的添加劑的熱分解溫度有的還低於
274℃,這要求嚴格控制試驗溫度。
考察試驗結果表明,如試驗溫度超過規定溫度2℃,試樣的黏度變化和酸值變化都驟然升高,所以方法中的規定比較嚴格,要求在274℃下,一定要控制在±1℃;同時要求試樣與浴溫之間的溫度差也不能超過1℃。
(二)熱分解溫度
測量化合物開始分解的溫度也是衡量該化合物的熱穩定的一種方法,分解溫度越高,則其熱穩定性越好。通常使用測熱分解溫度的方法有兩種,一是蒸氣壓力計法,一試差熱量熱計法。
i. 液體蒸氣壓-溫度關係及其起始分解溫度測定法(蒸氣壓力計法)ASTMD2879-75。
該方法適用於測定純液體的蒸氣壓,即在可汽化體積佔40±5%密閉容器中的混合液體所產生的壓力,以及純液體和混合液體的起始熱分解溫度。在選擇的試驗溫度下應具有的起始熱分解溫度。在選擇的試驗溫度下應具有的蒸氣壓在133.3Pa和0.1MPa之間。該方法適用於從室溫到750℃的溫度範圍。
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
1. 通過減壓下加熱薄層樣品的方法,從蒸氣壓力計內的樣品中除去溶解的和攜帶的氣體,在這個程序中也除去了極少量的揮發組分。
2. 在選擇的溫度下,該樣品的蒸氣壓是通過它與已知壓力的一種惰性氣體相平衡的方法來測定的。蒸氣壓力計的測壓部份是用來測定壓力平衡的。
3. 以蒸氣壓的對數值對絕對溫度的倒數作圖,來確定起始分解溫度。起始分解溫度是由於樣品的分解,圖形開始偏離直線的起始點溫度。為了測定分解溫度,還可利用另一個建立在等溫升壓速度基礎上的方法。在幾種溫度下,測定等溫升壓速度,並作出升壓速度的對數值與對應的絕對溫度的倒數圖。取壓力增加速度達到1.85Pa/S時的溫度作為樣品的分解溫度。該方法所用的主要設備為爭氣壓力計,如下左圖所示。所得蒸氣壓力曲線如下右圖所示(貼不出來,省略)。
△蒸氣壓力計 △呈線性區域的logPe與1/K關係圖
ii. 差熱儀測量熱分解溫度法
差熱分析法(DTA)是將樣品和非活性基準物質置於相同的加熱程式下並監測它們之間的溫度差。由溫度差對基準物質溫度的函數作圖即可得到熱曲線。DTA可用於研究任何一個吸收或放出熱量的程序,物質開始分解時,熱曲線即出現吸熱封,從而可確定開始分解時的溫度。
差示掃描量熱法(DSC)是把樣品和基準物的溫度控制在相同值而監測加在兩個物質之一的多餘熱量。DSC可用來測定特定程序的焓變化,比較普遍地用它測定比熱容、熔化熱及與物理化學轉化相關的焓變化,因而也可以用來確定物質開始分解的溫度。
四、橡膠相容性試驗
潤滑油和液壓油在潤華和液壓系統中比然要與密封材料相接觸,而合成潤滑油和液壓油對密封橡膠的作用一般比較明顯,因而評價合成潤滑油和液壓油時,一定要測定期與橡膠的相容性。
合成航空潤滑油和液壓油的標準中都規定了品質指標要求和標準測試方法。美國聯邦試驗標準FS791B3603.4《潤滑劑對合成橡膠的溶脹性》中規定,從不超過六個月儲存期的合成橡膠板材中,切取三片尺寸為25.4mm X 50.8mm X 1.9mm橡膠試片,浸入裝有一定容積的試樣(每克試片用20ml試樣)的容器中,將容器在70±1℃的烘箱中存放168±0.5h後,測定試片的平均體積變化。
該方法規定的重複性試:每塊試片與其平均值的差數,當平均值為0~5%時,不應大於0.5%;當平均值在5%以上時,不應大於1%。
美國聯邦標準FS791B3604.1方法則專為航空渦輪潤滑油對合成橡膠的溶脹性測試方法。該方法規定:用3塊H型標準橡膠試片(從製成到使用的時間不應超過六個月),浸入約250ml試油中,在70±1℃的烘箱中經過168h後,用排水法測定試片的平均體積變化。該方法規定的精確度為:重複性是試驗結果之差不應大於1%;再現性為試驗結果之差不應大於2%。
中國也制定了航空用合成潤滑油與橡膠相容性試驗方法SH/T0436-02(即原來的ZBE40007-86)。該方法規定,將三塊硫化橡膠試片浸泡在合成潤滑油中,在規定的溫度下經過規定的試驗時間後,根據浸泡前後硫化橡膠性能變化(溶脹性-體積變化、拉伸應力英便性能變化和硬度變化),評定合成潤滑油與硫化橡膠的相容性。該方法規定的重複性為:由同一操作者使用同一套儀器測定的結果之差不應大於1%。
橡膠相容性試驗的重要影響因素是橡膠試片的品質是否符合標準方法的規定要求,特別不能使用過期橡膠,在使用這項試驗數據時應特別注意其可靠性。
資料來源:石油情報2002.07
===============================================
另外中油網站對油品優劣的定義(僅供參考):
油品的優劣特點
優質的油品須具備下列幾點:
1.獲頒 API (美國石油協會)SM級證書者
2.具流動性佳的油品(可節省油耗,可達5~10%)
3..使用不會產生積碳、油污及漆膜等現象的油品(積碳、油污及漆膜會加速引擎內部金屬磨損,會讓愛車愈跑愈沒勁,油耗增加)。
優質的油品特點:
1.踩踏油門變輕快、加速反應提升(流動性佳)
2.降低機件噪音過大的通病(降低汽缸磨耗)
3.潤滑性高,清潔效果強(不會產生積碳、油污及漆膜)
4.動力加倍、省油加倍(不易衰退、抗剪切力高)
============
造成機油減少的因素有:
活塞環老化、汽門油封老化、高速行駛、引擎運作溫度過高、引擎周邊墊片或油封滲油。其中影響最重大的是活塞環老化、汽門油封老化兩項因素(情況嚴重時的機油消耗量可達到每1千公里1公升的程度)。機油如果有顯著的短少現象,首先測量汽缸壓力,檢查活塞環的狀態;如果一切正常,病因就很有可能是汽門油封老化。
油泥:
油泥過多使發動機散熱變差,氣門導管磨損、油道堵塞,油污增加導致機油油量損耗異常、引擎滲油變明顯,阻礙引擎運轉,最嚴重的還會縮缸.
積碳﹕
加速引擎內部金屬磨損、引擎馬力降低、引擎怠速不穩、油耗增加,活塞項部積炭會使活塞過熱而發生爆燃,積炭過多會使活塞卡死造成拉缸,在此惡性循環下更加速燃燒室的積碳形成。
積碳會覆蓋氧傳感器探頭,無法感應排氣成份數據,就無法自動調整電腦,進油進氣最佳混合化,所以會很耗油.
漆膜:
在高溫時氧化會生成漆膜粘結在活塞上,使引擎工作溫度提高散熱不良,使引擎機油耗增大、功率下降,嚴重時使活塞環卡死而拉缸(搪缸)。
以上僅供參考~~
作者:
tony0323 時間: 2010-6-11 11:42 PM
溫泉 發表:
所以上面的大大是想說用近千度的方式~來看機油殘留的基炭或是油泥嗎?
如果是引擎最高溫的地方來說~燃燒室不說~應該是黑豆吧~
只是小弟有點納悶~積炭應該是在引擎室裡面的情形~跟機油是否有關係?
還有就是油泥的產生~應該是跟使用車子的方式~例如冷車就狂操之類的~再來就是機油本身的好壞~
煩請大大指正~ ...
因為機油的功能有一個就是潤滑
活塞與汽缸壁之前的潤滑就是靠機油,雖然活塞下移時會經由活塞環將過多的機油刮下,但會留下一層保護膜,
如果機油燃燒後會積碳,那燒掉這裡的機油就會留下積碳跟油泥,所以是習習相關的呢~~所以積碳跟油泥不是只有在機油底殼才有,連引擎上蓋裡面、汽門那都會有喔!
狂操會造成散熱不良,所以機油更顯重要,機油除了潤滑外有散熱的大功能,如果散熱不良或積碳機油泥造成油環堵塞,那活塞就容易過度熱脹而跟汽缸壁磨擦 。。。。。
下次我找張燃燒室的圖來說說。。。。還是有人可以提供圖?
作者:
基隆胖胖 時間: 2010-6-17 03:06 AM
tony0323 發表:
要看污濁的內容是什麼?如果是俗稱的 & ...
感謝分享,
版上就是需要你這種人
作者:
南投的K 時間: 2010-6-18 07:41 AM
我之前去換機油 用的是之前大家都在團購的一款機油 在卸機油 我問技師 這款油會好嗎?
他就用手去摸一下卸下的機油 在手上磨嚓 他說還可以 他就說 好不好 可以從卸下來的機油
去摸 要是澀澀的 沒有潤滑性 表示 機油不是很好 或是已經衰退了 若是摸起來 潤滑度還很好
就是機油還不錯 或是還沒衰退 不過那也只是判斷之一
不知道有沒有人在換機油 有這樣去摸自己卸下來的機油嗎?
作者:
溫泉 時間: 2010-6-18 09:14 AM
南投的K 發表:
我之前去換機油 用的是之前大家都在團購的一 ...
有阿~常幹這種事~只是~這並不是很準確的方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