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ST LINE] 【測試報告】Dreamscience Turbo 測試記錄!330‧10-20,16.20秒,誤差0.30秒 [列印本頁]
作者:
lenin 時間: 2008-6-5 03:16 AM 標題: 【測試報告】Dreamscience Turbo 測試記錄!330‧10-20,16.20秒,誤差0.30秒
昨天把程式換上Dreamscience Turbo B的模式,
開始進行測試,看看究竟該用哪個程式好。
PumaSpeed的350程式,應該算是沒有完成,
總之,阿文的車、牛伯的車,以及我的車,雖然換上加大渦輪,
但程式對應沒有對應到硬體,
之前阿文跟牛伯是使用340的程式,我則是用330的程式,
阿文因為排溫過高,所以後來又改用直通管,
然後去SuperChips那邊改寫程式,也就是所謂的客製化Bluefin,
所以BAR數可以打到1.5左右。
我的車換上K&N進氣之後,排溫的部分突然變高的樣子,
可是後來退回原廠模式,發現溫度也差不多,
今天把程式換上Turbo B測試看看,
想瞭解一下各程式的特性,
想說,反正已經換了渦輪了,
既然已經做了實驗,就把實驗結果跟大家說一下,
哪怕是很挫賽,只要大家能從中研究分析出更好的方法,
那麼也是值得。
今天換上這個程式之後,在上班途中的測試,原來是個錯覺,
晚上本來TOM說要到內湖來測試的,
想說要在首都高上走九遍,
不過廖北亞幾個人,竟然在奔完北宜後,在路邊聊了起來,
所以沒有進行測試。
自己在內湖重劃區衝了幾次,
一檔、二檔速度拉上去時,
仍有乖胎聲,
拉速度上去不吃力,不過沒有測秒數,也不知道狀況。
轉速到2000轉時,沒有超過0.3BAR,到了2500轉時,也差不多是0.3BAR,
到了3000轉時,差不多在0.6BAR,
一、二、三、四檔的狀況好像差不多都是這樣,
這部份還要仔細記錄,因為沒有看很清楚。
增壓值要壓底,差不多是4000轉的時候,
這樣的設計,可能是要拉尾速或是讓高轉速的馬力可以出來,
在市高拉到18格,前面車多,差點煞不下來,
排溫也差不多是850度,
想說,如過上20格,應該還是900度,
跟原廠模式好像差不多。
2500轉到3000轉之間,
扭力仍然相當飽滿,
因為時間有限,還有很多部分沒有測試到,
今天僅作局部紀錄,
下次測試後,再跟大家報告。
作者:
lenin 時間: 2008-6-5 06:13 PM
今天白天測試各檔位的狀況,
原來2500轉,0.3,
3000轉左右,0.6-0.7之間,
3000轉瞬壓差不多有0.9左右,
3500轉,有打到1.2,
4000轉,也差不多在1.2,
之後的沒測試到。
油耗疾速攀升,
已經到14.0了。
作者:
seth7 時間: 2008-6-5 10:07 PM
鴻伯, 把你所有的測試報告總整理一份給歐洲福特Team RS,相信他們繼ST之後的RS開發會有所參考,搞不好送你一台RS繼續測試,以祝你精神可嘉.......我送你米露一箱!
作者:
lenin 時間: 2008-6-5 10:10 PM
seth7 發表:
鴻伯, 把你所有的測試報告總整理一份給歐洲 ...
感謝牛伯的鼓勵啦!
我就是愛測試。
牛伯可以幫我在英國網站解釋一下嗎?
http://www.fordstownersclub.co.uk/forum/viewtopic.php?t=12602
作者:
lenin 時間: 2008-6-6 03:43 AM
晚上在山道跟國道上測試TURBO B的狀態,
感覺此模式可能是利高速的模式。
之前換加大渦輪時,在彎道上差不多三檔出彎就很有力,
或者掛在四檔,出彎稍微踩一下,把轉速拉到3000轉就會有力道,
不過今天測試時,發現感覺不太一樣。
一定要掛在三檔,且拉到3500轉以上,才會感覺扭力。
回程時,在雪隧測試一下各轉速的對應增壓值,
發現,在3000轉之前,持壓不到0.6,瞬壓要踩到3500轉,才會上1.2,
4000轉之後,瞬壓會到1.2,
但是持壓差不多在0.9,
總之,要3500轉以後,才會有所發揮,
因此在彎道上的靈敏度,
感覺沒有以前好。
尤其是出彎的那一瞬間,
除非檔位抓得很精準,
或是用更高速去甩,但也相對危險。
下次測試一下,TURBO A,
Turbo B相當耗油,回到家時,一桶油已經見底,
這次加滿一桶,50公升,跑了240公里。
作者:
lenin 時間: 2008-6-6 12:42 PM
2008.06.06‧Turbo A測試
早上上了國道,
從中和繞一圈,測試看看Turbo A的反應。
低轉速時,跟Turbo B好像差不多,
2500轉以內,幾乎是NA的感覺,
3000轉,瞬壓0.6左右,持壓0.3-0.4左右,感覺不是很有力,
3500轉,瞬壓逐漸拉到1.0-1.2之間,持壓0.6左右,
4000轉,瞬壓1.2,持壓1.0左右,
接下來,是比較爽的事情,
超過4000轉,一直踩,持壓都幾乎是貼表,
因此,五檔拉到4000轉、5000轉,加速性感覺很棒,
進入6000轉,進6檔,一樣落在4000多轉左右,
感覺仍是力道高原。
可能Turbo B這部分沒測試到,
不過,以初步的感覺來看,
Turbo A 好像比較適合國道尬車,
測試時,就有一台白色的賓士車,
不知道是C哪款的,搞不清楚,從後方追來,有小玩了一下。
油溫部分,跑一跑,竟然有過半,
排溫部分,好像正常,
不知道除了增壓之外,其他的供油之類有何差異?
作者:
lenin 時間: 2008-6-7 05:30 AM
2008.06.07,測試TURBO A
晚上趕往石碇的路上,
測試了一下這個模式的高速部分,
讓我更徹底確信,
這種模式是高轉速取向,
跟NA車轉速拉高,馬力、扭力在高轉釋出的狀況非常類似,
也就是說,
假如習慣開NA拉高轉的人,
使用此模式開,可能可以更順暢。
在彎中時,
幾乎要3500之後,才會有猛爆的衝刺力,
但是,一過4000轉時,
增壓表立刻貼底,
拉到5500轉,1.2罷壓住,
進檔,轉速掉在4000轉左右,繼續往上衝刺,
五檔5000轉,力道仍持續延續,
進六檔,力道飽滿!
真是過癮。
不過在山道上,
太習慣過去ST低轉速、高扭力開法時,
這就有點不太習慣了,
假如要維持4檔或是3檔4000轉以上入彎,
就要向小廖之前開2.0時,
用丟進去,以接近半失控狀態的開法入彎,
這樣入出彎一定都可以維持在高速,
不過,
這樣壓力實在太大,我做不來!
於是在入彎前,退檔、降速,
出彎踩到3500轉這段時間,加速性感覺又比較低。
因此,如果以此模式殺彎,
除了檔位精準之外,
也要有更高的駕馭技巧,
甚至更好的底盤配備,例如更靈敏的煞車,
這樣應該可以將ST在彎道中,推向另外一個境界,
不過,這大概只有小鄧、跟小廖做得來。
如果不拿來殺山道,
只用來尬一般道路、國道的話,
建議可以使用此模式,
也就是說,
假如牛伯有一天在國道遇到猛駒,
退三檔加速時,拉到6500轉,換檔,掉在5000轉,狂拉,
又進五檔,掉在5000轉左右,然後繼續拉,
這樣幾乎都可以將力道維持在鋒值,
非常適合牛伯的開法。
作者:
lenin 時間: 2008-6-11 05:48 AM
2008.6.11
晚上測試330模式,
10-20,結果有進步。
測試車上,除正駕外,另有一名90公斤乘客在副駕上協助測試,
測得成績約為:
16.20~16.40之間。
10-12約2.1,跟之前差不多。
10-14,4.18。12-14約3秒左右,也跟之前差不多。
10-16,7.11。
10-18,12.04。16-18花了差不多四秒,這邊剛好是到了6000多轉換檔。
10-20,16.20。花了四秒多,比上次六秒好很多。
比上次測MOD A的成績有進步,
上次測MOD A,
除了正駕外,另有一名75公斤乘客在副駕座位上,
測得成績最好的一次,
差不多19秒多。
尚未測試TURBO A的成績,
下次在測試看看。
作者:
focusst3512mq 時間: 2008-6-11 01:04 PM
Lenin精神可嘉
小鴻伯氣勢非凡
作者:
lenin 時間: 2008-6-11 03:45 PM
五月初測試MOD A的狀況,
稍微比對一下。
當時排氣管一樣,
不一樣的地方僅有進氣系統,
五月還是加大進氣,
六月改成K&N的,
另外,程式也不一樣,五月灌到MOD A的,
六月灌到330的。
五月測試結果如下:
第一回合:
10-12‧2.03
12-14‧4.21
14-16‧8.15
16-17‧11
到17就結束了。
第二回合,也是唯一到20的位置,17-20時,稍有狀況,鬆了一下。
10-12‧2.01
12-14‧5.03
14-16‧9.06
16-18‧14.18
18-20‧20.06
我們跟上面的第二趟比一下:
昨天晚上則是:
10-12約2.1。差不多,誤差範圍內。
10-14,4.18。有快一些。
10-16,7.11。到這邊就差不多差的快兩秒。
10-18,12.04。之前16-18要五秒多,現在是差不多四秒。這部份的數據每次都不太一樣,因為每次換檔的時間都不一樣。
10-20,16.20。誤差範圍計算下去,差不多是16.5到17秒之間。之前花了六秒才完成18-20,昨天是四秒多。
主要是在高速的部分,時間縮短,
140之內,好像差異不大。
但是140之後,
就有差異。
作者:
lenin 時間: 2008-6-28 04:44 AM
今天阿文來電說,他有去測試10-20的數據,
他的表速跟測試機的速度,大概誤差10公里,
表速11格的時候,實際上是10格,
所以他從表速11格跑到21格,測試機的上面顯示則是10-20,
實際成績他覺得不理想,約17秒。
0-10格,他測過是5.9秒。
我上次測試的成績是按照表速的,
我的表速與GPS誤差5公里,所以應該要從10.5到20.5才對,
那0.5,可能也要拉一下才行。
阿文的車,渦輪部分跟我一樣,
其他包括強化離合器、LSD、18吋為輕量化框、R888、稍微輕量化的卡鉗、引擎蓋。
其他還包括76mm直通管、中冷、雙進氣、SuperChip客製化程式。
經過對照之後,阿文跟我大概有個結論,
在不動肚內的狀況下,改來改去,18格之前會快一些,
但是18格以後就會拉比較久,
不知是不是這個引擎的極限?
也就是說,假如,你改了進排氣之後,晶片不管上DS、還是其他,
18格之後的高速比較難改善,18格之前的扭力會增加比較多。
除非要繼續大改,突破這些,不然好像有所限制。
這個結論也就是說,
你動了進排氣、晶片之後,
其他的動了,效果其實很有限,
建議喜歡跑山路的人,改改進排、晶片,
就差不多可以了,扭力有榨出來,在彎道上比較有用些。
以上數據,供大家參考。
作者:
egg0200 時間: 2008-6-28 04:53 AM
ST可以著樣搞!!S2.0的我看的好羨慕
......